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雛雞育雛成敗的首要條件在于給予雛雞適當的溫度。這是因為初生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較弱,難以適應外界溫度的變化。冬春季節,由于氣溫低,如果育雛溫度過低,雛雞身體卷縮,互相擠壓取暖,容易受涼而引起拉稀或產生呼吸道病等,甚至密集成堆,影響采食和活動,使以后的生長發育不良。有時會擠壓踩踏,造成傷殘,嚴重時造成大量死亡。因此,冬春季節一定要重視雛雞的保溫工作,保持合適的育雛溫度是非常重要的。
雛雞生長適宜溫度隨日齡的增長而降,1~2日齡育雛器溫度35℃~34℃,育雛室溫度25℃~24℃;3~7日齡育雛器溫度34℃~31℃,育雛室溫度24℃~22℃;第2周育雛器溫度31℃~29℃,育雛室溫度22℃~21℃;第3周育雛器溫度29℃~27℃,育雛室溫度21℃~19℃;第4周育雛器溫度27℃~25℃,育雛室溫度19℃~18℃。育雛室的溫度要比育雛器的低,使舍內有一定溫差,雛雞就可隨意選擇所需的適宜溫度地帶,有利雛雞的生長;育雛溫度必須保持平穩,不能忽高忽低,否則飼料再好也不能養好雛雞。
雛雞的保溫有多種形式,有用保溫傘、紅外線燈、煤爐、熱水管、地下煙道保溫等。其中,用保溫傘、紅外線燈、煤爐、地上熱水管的原理和管理方法比較相似,其保溫原理是將熱源安裝在小雞上方一定的高度,通過輻射熱使小雞取暖,管理方法是:雛雞到達前,先預熱,使育雛器溫度達30℃,雛雞運到后,要先停留片刻,待雛雞稍安定后搬運入舍,輕力放進熱源處。
在采用平養方式育雛時還必須有護圍。護圍由軟竹篾織成,有的用硬紙板做成,一般高40厘米,長度5米左右。一個保溫傘要求配有一個護圍。其主要作用是,將雛雞集中在熱源周圍,防止走散,尤其是避免雛雞遠離熱源到角落里去,導致凍死;另一作用是擋住小股寒風的襲擊,保證保溫效果;第三是將飲水器和飼料桶都放置護圍內,讓雛雞更易攝食和飲水。育雛第一天,護圍內的面積約比保溫傘面積大1倍,或在紅外線燈下1.2米直徑范圍,以后在此基礎上每天加大10%左右,在7~15天齡時可撤去護圍,讓雛雞自由活動。
而地下煙道保溫與上述的保溫方法有所區別,它是將熱源安裝于地板下面,熱向上運動和蒸發擴散,使小雞的腹部及至全身獲得溫暖。
上述溫度僅作為參考,應用時要根據育雛季節、雛雞品種、體質強弱等不同情況靈活掌握及時調整。
初冬和晚春不用太高,而嚴冬和早春應稍高些;肉用仔雞宜高,蛋用雛雞可稍低;外界氣溫高時育雛器溫度稍低些,天氣冷時稍高些;弱雛高些,壯雛低些;電熱保溫傘高些,煤保溫傘低些;有疾病時高些,健康時低些等等。
一般的保溫傘都附有溫度調節器,自動調節溫度,但使用時應隨時檢查其性能,以保證正常工作。對于育雛傘,每周要把溫度調低1~2次,如無溫度調節器則用逐漸將育雛器提高,以此辦法逐漸降低育雛溫度。如用煤爐供溫,當需要較高溫度時,要少加、勤加煤炭,使爐火長時間紅旺,在溫度需要較低時可封住一部分爐門。
測溫用的溫度計,要掛在育雛室齊雛雞背的高度處。不要太近熱源,也不要放在偏角地方。溫度是否合適,除觀察溫度計外,還可以根據雛雞的活動情況去衡量。夜間外界溫度低雛雞歇息不動,育雛器的溫度應比白天提高1℃。
平常雖然可利用溫度計來檢查舍內溫度,但溫度計有時會失靈,完全依靠溫度計來判斷育溫度是不夠的,還應該根據雛雞的動態來判定溫度是否合適,尤其是夜間觀察雛雞的睡眠狀態更為重要。溫度正常時,雛雞均勻分布在育雛溫源周圍,無明顯堆集現象,睡態伸展舒適,行動悠由自在,食欲旺盛,飲水正常,叫聲輕快,羽毛平整光亮。溫度低時,雛雞聚集一起在溫源或墻角附近,并發出“吱吱”叫,互相擠壓,縮頸躬背,羽毛蓬亂,眼半開半閉,身體發抖,行動緩慢,食欲差;溫度高時,雛雞精神不振,遠離溫源,呈分散狀,大量飲水,張口呼吸,食欲差,羽毛蓬亂。根據雛雞的表現,及時調整溫度。
飼養員的日常觀察是養好雛雞,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措施之一。冬春季節尤其要注意觀察雞群的冷熱情況,防止打堆。
打堆是雛雞因寒冷而緊密堆集在一起的現象,有時高達五六層,半徑達幾十厘米。這是育雛上常見的現象。打堆時雛雞由于正常的代謝產熱排不出去,雛雞堆很容易過熱、過濕,堆內缺乏空氣,從而使雛雞出汗、感冒、呼吸困難,乃至昏厥,嚴重者會大批死亡。
發現打堆時要及時用手和吆喝聲音將雛雞趕散,這項工作稱為趕堆,趕堆工作在育雛頭3天尤為重要。除趕堆外,還要及時升高育雛溫度,阻塞穿堂風口,創造溫暖舒適的育雛環境等。
防止打堆的另一有效方法是平養育雛時使用護圍,在大育雛室內用護圍把雛雞分成若干個育雛欄,一個保溫傘要求配有一個護圍。目的是防止因溫度過低或雛雞搶食堆積而死。如有可能最好能按出雛前后分成小群,雛弱、大小不整齊的雛雞每群數量少些為好。如不足出雛時間,在安放初生雛時留出一兩個空圈,在觀察雛群時將一部分弱小的雛雞捉出放入空圈另養。養弱、小雛的小圈盡可能處于育雛室內溫度較高之處。
從雛雞轉入中雞前應做好脫溫工作。脫溫要逐漸進行,注意不要使環境溫度發生劇烈的變化。開始時可晚上給溫、白晝停溫,6~7天后,待雛雞逐漸適應自然溫度時再完全停溫。脫溫的時期往往是雛雞開始換羽的時期,這時除注意增加營養和補充維生素外,假若脫溫技術不當,則會引起食滯、消化不良,發育受阻,嚴重時還會造成大批死亡。脫溫期的室溫以20℃為宜。
冬春季因保溫需要,育雛室內比較密閉,空氣容易污濁,影響雛雞的健康和生長。若在育雛舍內燒炭、煤供溫,會產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更易引起中毒等現象。做好通風換氣是減少有害氣體的有效方法,所以,育雛室內應有通氣設備,勇氣設備除用百葉窗、通氣孔外,通氣窗的面積與育雛室的面積比例為1:30。另外,最好用布窗換氣,使外界冷空氣流進室內時,逐漸變暖和,并可防止室內有過于流運的空氣。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