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雞的適宜溫度通常以生產性能、飼料轉化率和綜合經濟效益等指標經過試驗確定,由于衡量標準、試驗條件和試驗雞本身的差異,不同試驗得出的結果是有差異的。一般來說,飼料利用率最高的溫度比生長最快或產蛋最多的溫度要高。
雛雞由于其體溫調節機制要到3周齡才逐漸趨于完善,羽毛逐漸豐滿,采食量也增大,因而其適宜溫度隨日齡的增加而下降,據美國Beltsville農業研究中心實驗認為:1日齡雛雞33℃,18d后逐漸降到27℃,育雛效果最好。而我國一些養雞場常采用高溫育雛,1日齡溫度一般為35~36℃,據說這樣可有效地預防雞白痢。
Deaton報道,從4周齡至出售的肉用仔雞,18℃增重最快,每單位增重的飼料利用率以24℃為最高。如飼料利用率與增重相結合,以21℃為最適宜。North認為,肉仔雞15.6~21.1℃之間生長最快。最近有報道認為,肉仔雞在27℃飼料利用率最高。因此,肉仔雞增重的最適溫度可定為16~18℃;若考慮飼料利用率,至少應提高5~7℃。
溫度對產蛋雞性能、蛋重及蛋殼質量有顯著影響。一般認為,在正常飼養管理條件下,以產蛋量為指標,各種雞產蛋的適宜溫度為13~23℃,在10~24℃之間都能保持生產平穩。一般認為,在27℃以下,蛋雞產蛋率不會顯著下降。在25~30℃之間,溫度每升高1℃,產蛋率下降1.5%,蛋重減輕0.3g/枚;30℃以上,產蛋率明顯下降;32℃時的產蛋率較21℃下降7.4%,重量減輕5.7%。
高溫使蛋殼質量下降,有試驗證明:蛋殼在21.1℃為0.347mm,在32.2℃時則下降為0.309mm,即下降11%,一般認為,21℃以上蛋殼即開始變薄。高溫對產蛋的影響因品種和年齡等而不同。輕型雞比重型雞耐高溫,白來航雞較耐干熱,棕色來航雞較耐濕熱。一般重型品種較耐寒。如氣溫32.2℃白來航雞產蛋量下降幅度較小,而洛島紅產蛋量則顯著下降。月齡較大的雞,對熱應激更敏感,故產蛋率下降、蛋重變輕和蛋殼質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食入營養物質相對不足、生殖系統血流量相對減少所致。
公雞的精液質量和睪丸組織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公雞精液產量和精子活力以春季最高,夏季最低;精子在保存的時間亦以春季為最長;在5月份精子生成的活性最強,8月份最弱。不同品種對高溫的反應也不同。據人工氣候室試驗,白洛克公雞放置于氣溫39.5~40℃、相對濕度68%環境中2~3.5h,精子濃度和射精量立刻減少,經5~6天恢復正常,高溫亦延遲小母雞的性成熟期,無論是輕型或重型雞,在0~20周齡間培育于32℃中到達50%產蛋率的日齡顯著大于培育于21℃中的。
低溫時主要降低飼料利用率,特別是氣溫突然下降或持續低溫,引起產蛋率下降,但蛋重較大,蛋殼質量正常。溫度變化在一定范圍對產蛋量沒有影響。一般認為,氣溫日變規律在15℃或20~30℃之間,調整日糧尚能保持較高的產蛋量。
綜上所述,考慮產蛋率和飼料利用率,蛋雞的適宜溫度范圍為24~27℃,適宜生產的溫度范圍為13~30℃,夏季最高不超過32℃。冬季舍溫不應低于5℃,最好不低于7℃。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