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雛雞體溫調節能力差,較成年雞體溫低3℃,雛雞絨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溫能力差,體溫調節機能要在2周齡后才逐漸完善,所以秋季維持適宜的育雛溫度對雛雞的健康和正常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雛雞采食飲水的多少,體內的各種生理活動,飼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等都與環境溫度是否適宜有直接的關系。溫度過低時,雛雞畏寒而密集,影響卵黃的吸收,影響抗病能力,有的發生感冒下痢,嚴重時互相擠壓扎堆兒造成大量損傷和死亡。溫度過高則影響雛雞的正常代謝,食欲減退,體質較弱,發育遲緩,引起啄癖,也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秋季溫度低且晝夜溫差較大,因此雛雞日齡越小,對溫度穩定性的要求也越高。初期日溫差應控制在3℃之內,到育雛后期日溫差應控制在6℃之內,避免因為溫度不穩定給生產造成重大損失。
判斷溫度是否適宜,不能只看溫度計的顯示,應該注意觀察雛雞的表現溫度,適宜時雛雞均勻地散在育雛室內,精神活潑,食欲好,飲水適度,溫度低時扎堆靠近熱源,發出嘰嘰的叫聲;過熱時雛雞遠離熱源,展翅張口喘息,發出吱吱的叫聲。
另外溫度控制應根據雞群和天氣的變化而靈活掌握:
1.對健壯的雛雞可稍微降低些溫度,在適溫范圍內,溫度低些比溫度高些效果好,此時雛雞采食量大,運動量大,生長快。
2.夜間因為雛雞活動量小,溫度應該比白天高出1℃~2℃。
3.秋季寒流襲來時溫度要適當提高。
4.斷喙,接種疫苗等給雞群造成較大刺激時,也需要提高育雛溫度以減少損失。
5.雛雞群狀況不佳,處于臨病狀態或患病狀態時,應適當提高溫度。
秋季供暖時間應長一些,但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冬天,應適當地降低溫度以提高雛雞對溫度的適應能力。一般每天降低0.3℃~0.7℃,也可每周降低3℃左右。當育雛溫度降至白天最低溫時就可停止白天的供暖,當夜間的育雛溫度降至夜間的最低溫度時,即可停止夜間的供暖。
目前較為理想的供暖方式是使用地炕、火炕或地面煙道,由于磚吸熱比較多,散熱比較穩定,一般應將燃煤口砌在墻外。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