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臍帶炎
臍帶炎是指犢牛出生后,臍帶斷端感染細菌而發生的化膿性、壞疽性炎癥。
1.1癥狀
新生犢牛急性臍帶感染,初期常不被注意,僅見消化不良、下痢。由于臍部化膿、壞死,患犢臍帶局部增溫,體溫升高,呼吸、脈搏加快,精神沉郁,弓腰,臌脹,消化不良,瘦弱。檢查臍部有蜂窩織炎,臍帶斷端與其周圍組織腫脹,觸診局部疼痛,臍管增大,鉛筆粗至手指粗,質地堅硬,如一索狀物,斷端由于膿性物附著而結痂,除去痂皮,手壓可從臍管或臍尿管中擠出污穢濃稠膿汁,具惡臭。腫脹波及周圍腹部,臍孔周圍形成膿腫。嚴重者可繼發關節炎、肝膿腫等。
臨床上常見犢牛臍疝時,臍部也增大,故應予以鑒別。臍疝質地柔軟,觸摸無痛感,可觸摸網胃或真胃,將內容物慢慢送回腹腔內,腫脹消退后,可摸到疝孔。這都是臍帶炎所不具有的特點。
1.2預防
1.2.1加強產房消毒衛生工作。對臨產母牛應單獨置于清潔、干凈的產圈內。胎兒產出后,在距腹壁5cm處,用剪刀將臍帶剪斷,隨即將斷端浸泡于10%碘酊內1分鐘。
1.2.2經常保持犢牛床、圈舍清潔。褥草要勤換,糞便及時清掃,運動場要干燥,定期用1%~2%火堿液消毒。
1.2.3新生犢牛應采用單圈飼養,即一頭犢牛一個圈舍,這可避免相互吸吮臍帶的機會,防止臍帶炎和其它疾病的發生。
1.3治療
1.3.1臍部剪毛,用10%碘酊、硫酸銅粉或高錳酸鉀粉涂布。用青霉素80萬~160萬IU,注射用水20~30ml溶解后,于腫脹部皮下分點注射。
1.3.2已形成膿腫時,應切開排膿,用0.1%高錳酸鉀液沖洗,撒布碘仿磺胺粉,或其它抗生素。
1.3.3對癥治療。對體溫升高者可用抗生素治療,以防止敗血癥發生。
1.3.4青霉素100萬~120萬IU,一次肌肉注射,日注2次;前法D甲氧芐胺嘧啶用量為22mg/kg,每天2次。頭孢噻呋用量為2.2mg/kg,每天2次。
2犢牛大腸桿菌病
犢牛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臨床特征是急性腹瀉、脫水和酸中毒。通常引起犢牛發病的血清型有O20、O35、O75、O101等,其中以O75致病性最強。
2.1流行
該病主要發生于生后1~3日齡的犢牛,散發或地方性流行,全年均可發生。自然感染由病菌污染的飼料、褥草、喂乳用具經消化道感染,子宮內感染和臍帶感染也有可能。
2.2癥狀
2.2.1腸毒血型病犢不見癥狀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長者呈中毒性神經癥狀,先興奮,后沉郁,休溫稍高、正常和降低,脈率和呼吸增數,不見腹瀉,昏迷死亡。
2.2.2敗血型出生后3天內發病,精神沉郁,體溫升高41℃以上,腹瀉者,糞呈淡黃色似打碎雞蛋湯,腥臭;不腹瀉者,糞呈檸檬色,稍干,外附血液。多數于病后1~2天死亡,死亡率80%以上。
2.2.3腸型以腹瀉為特征。糞呈粥樣或水樣,色為黃色、灰白色,內含凝乳塊、血絲、血塊和氣泡,腥臭。肛門失禁,糞便污染后軀,腹痛,多喜臥而不愿站立,脫水、虛脫,1~3天死亡。后期多伴有肺炎。痊愈者,發育緩慢。
剖檢無典型病理特征。僅見腸胃黏膜卡他性、出血性炎癥,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心內外膜出血,肝、腎腫大、變性和出現小壞死灶。病程長的病例有關節炎和肺炎病變。
2.3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癥狀可初步診斷。確切診斷應取未治療過的犢牛糞便、血液、肝、脾、心肌等進行分離檢驗。
2.4防治
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常用有等滲葡萄糖氯化鈉液、0.9%氯化鈉液和林格氏液等,補液量要足。口服補液鹽也可應用。為防止酸中毒可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液100~150mI?股剡x用高敏性的藥物。慶大霉素1000~15001U/kg,1日3次,肌肉注射;或分別用硫酸新霉素20~30mg/kg、強力霉素1~3mg/kg、金霉素10~30mg/kg,每天分2~3次內服。
預防的有效措施是加強飼養管理。對妊娠后期母牛要供應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飼料,對新生犢牛應及時飼喂初乳;助產時應加強消毒衛生,臍帶用5%~10%碘酊浸泡。犢牛床要注意消毒。病犢牛應及時隔離飼喂。
3犢牛病毒性腹瀉
牛病毒性腹瀉又稱黏膜病,其臨床特征是高燒,口腔黏膜爛斑、腹瀉、流產和胎兒異常發育。該病可危害犢牛和青年牛,但對新生犢牛危害更大。
3.1流行
病毒在康復牛和病牛中存在,通過眼、鼻、唾液、糞、精液排毒,當污染了飼料、飲水等,即可經口而傳染發病。胎兒可經過胎盤感染。根據對該病臨床觀察流行特點:①以冬、春多見,呈季節性;②發病犢牛與母牛胎次無關;③發病無地區性;④死亡率有的高達100%。
3.2癥狀
3.2.1早產型犢牛提前1.0~1.5個月產出,有在生后即死或生后1~2天死亡的。能存活者,發育不良。
3.2.2畸形犢牛前肢腕關節,后肢跗關節屈曲,不能站立,臥地不起;站立者,四肢彎曲呈佝僂樣,行走時,步態蹣跚,共濟失調。
3.2.3眼型失明,多為一側性,患犢眼外觀無異常,僅在步行時見頸向一側彎曲,眼檢查時,患眼對外界刺激無反應。
3.3診斷
3.3.1臨床診斷特征是先天性畸形、失明,抽搐,共濟失調,神經癥狀和稽留熱。
3.3.2血清學診斷取病死犢牛母體血清和發病犢牛血清進行IBB病毒中和試驗。病牛及母體血清學的檢查是該病最為可靠的診斷方法。
另外,要注意與維生素A缺乏癥、傳染性鼻氣管炎鑒別診斷。
3.4防治
無特效療法,預防是關鍵。無病牛場,應加強獸醫防疫制度,嚴禁將病牛引入場內,加強公牛檢疫,定期對全群牛進行血清學檢查,病牛場與健牛場堅決隔離。已感染牛場,加強飼養管理和獸醫措施,增強病牛抵抗力和對該病的耐受性,病牛群應進行病毒分離,健康牛與血清抗體陽性牛應分場隔離飼養,定期分離篩選。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