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奶牛流行熱主要侵害牛,尤以成年牛或中青年牛易感。高產奶牛、大胎牛、青壯年牛發病后癥狀典型而嚴重。高溫高壓高濕的6~9月份是該病的多發季節。
1.臨床癥狀
病牛體溫突然升至41~42℃,經1~5天,才逐漸降至正常。病初精神沉郁,雙肘部肌肉明顯抖動,體表及末梢發涼(發熱惡寒),呼吸急速,每分鐘高達90~100次。心悸亢進并與呼吸、體溫同步增加(暫時)。尾部脈搏浮數。聽診心臟,心音高亢,第二心音增強,時有雜音;個別病牛有急性心肌炎,后期死于心衰。病初便秘,糞干而黑,表面有粘液及血絲,少數病牛有膀胱麻痹癥狀,排尿困難。重病牛出現神經癥狀,興奮不安。個別病牛出現酸中毒癥狀,雙眼落淚。一般病牛,經過1~5天,臨床癥狀消失;個別病牛反復發熱,高熱稽留1~2天后,又趨于正常,然后繼續上升;多數病牛經過1~2次用藥治療后稽留于39℃以上;個別病例有流產、死胎或早產現象。
2.病理變化
剖解病死牛只,病變局限于肺、鼻腔、咽喉、氣管、口唇和齒齦出血、糜爛。急性病例,主要病變為上呼吸道粘膜腫脹、充血和出血;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腫,或有明顯的間質性肺氣腫,小葉間組織充滿氣體,嚴重者氣腫蔓延至縱膈及下頜和腰背部皮下組織;淋巴結腫脹、充血和出血。肝、脾、腎等器官腫脹。心內膜有點狀出血,右心室擴大,并充滿血凝塊。膀胱輕度充血,腦血管擴張,呈樹枝狀充血。真胃及小腸粘膜呈紅色,食道肌有玻璃樣變性。胸膜、腹膜、心包膜、腸系膜有點狀彌慢性出血或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急死病牛血液有溫熱感,凝固不全。
3.治療方法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根治,在臨床實踐中,可采用中西藥合用、綜合治療,以及緊急接種疫苗等手段減少死亡和損失。
(1)強心補液,解毒護肝。早期病例,體溫升高,可耳尖、尾尖放血,再行補液、補糖,注射樟腦針或安茶堿類,為防止繼發感染,輸液中可加入抗菌素。
(2)使用降溫方法或解熱鎮痛藥。病牛體溫升高時,用淋水降溫或用冰塊包敷太陽穴,同時肌肉注射復方安基比林、安乃近、百爾定等,或用制冷(8~10℃)水灌腸。
(3)防止熱應激。高溫季節,牛群受熱應激時,每天用冷水沖洗3~4次,擠奶廳應配備隔熱、降溫設施;晚放早收;多喂青綠多汁飼料;適當添加如碳酸氫鈉、氯化鉀等輔助藥物。
(4)排除腸道毒素。病初可用魚肝油500克、人工鹽100~150克灌腸,以利通腸健胃,排除胃腸道內毒素。
(5)排除機體內毒素及代謝產物。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1000毫升、25%糖水針500毫升、林氏針500毫升、阿托品20~30毫升、20%安鈉加10毫升和維生素C30毫升一次滴注,每天2次。
(6)解除機體酸中毒。用5%碳酸氫鈉500毫升,一次靜脈滴注。
(7)防止繼發感染。用抗生素治療,青、鏈霉素肌注或用四環素加入5%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8)中草藥針劑配合治療。高熱初期,可用板藍根針肌肉注射,每天3次,連用3天。
(9)中草藥湯劑灌服治療。板藍根、大青葉、金銀花、連翹、柴胡、麻黃、薄荷、甘草、黃芩粉劑,開水沖服,每天1~2劑,連用3天。或用草藥地膽頭、銀花藤、水楊梅、針草、崗梅、五色梅,煎水投服,每天1次,連用3天。
4.防治措施
(1)封鎖疫區。局部地區封鎖,隔離消毒;病牛隔離飼養,對癥治療。
(2)緊急免疫。發現病例后,對無癥狀的群體,可普遍緊急接種奶牛流行熱疫苗。
(3)強化免疫。有條件的牛場,可考慮犢牛轉群前注射疫苗。為防止免疫失敗,可實行“雙針”注射,強化免疫。
(4)牛群特異性免疫。每年春夏季,進行奶牛流行熱疫苗預防注射,免疫密度至少應達95%~98%以上。
(5)除蟲滅害。一定要做好殺蟲、消毒、滅虱、滅蚊、滅蠅等工作,確保牛群安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