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李氏桿菌病是由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氏桿菌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散發性傳染病。李氏桿菌廣泛分布于土壤、植物和水中,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在青貯料、干草及土壤中能長期存活,在糞便中可存活2年以上,在食品及植物屑片中可存活幾個月,在干酪中可存活1年以上,還能在冰箱中貯藏的肉、蛋、食品中生存或生長。
1發病情況與臨床癥狀
2004年4月21日,吉林省通化市某個體養牛專業戶所飼養的10頭育肥牛突然死亡2頭。病牛體溫升高,食欲廢絕,糞干尿少,呼吸困難。病牛離群呆立,有的驚恐不安,步態不穩并作轉圈運動;有的頭頸后仰抽搐。死前口吐白沫,四肢亂劃。畜主給病牛注射青霉素,效果不理想。至4月26日,共發病5頭,死亡4頭。發病率為50%,病死率為80%。
2病理學檢查
2.1尸體剖檢
剖檢2頭牛尸,均有敗血癥及腦膜炎的變化。肺充血水腫,氣管粘膜充血、出血;肝臟顏色變淺,有明顯的灰白色壞死灶;腦膜充血水腫,腦脊髓液增多且渾濁。有1頭牛尸脾臟有少量出血斑點。
2.2病理組織學檢查
牛尸后腦部病理組織切片觀察發現腦血管充血,周圍單核細胞浸潤;血液嗜中性白細胞、單核細胞增多。
3微生物學檢查
3.1病料的采集
尸體剖檢時無菌操作制血、腦脊髓液涂片及肝、脾、腎、淋巴結觸片,同時無菌操作采取上述病料供病原分離培養用。
3.2染色鏡檢
病料涂、觸片經革蘭氏染色后油鏡下觀察發現G+、兩端鈍圓的短小桿菌多散在,也有呈“V”或“Y”字型排列的。肝臟和腦組織中含菌量較多。
3.3分離培養
以無菌棉簽飽蘸腦脊髓液于0.5%的葡萄糖血液瓊脂上劃線,另以無菌鑷取小塊肝組織劃線于另一同樣培養基中,均在37℃下含5%~10%的二氧化碳的低氧環境中培養觀察。24h后形成圓形光滑的、半透明的、盧溶血的露滴樣菌落。將此培養物移植到肉湯中純培養24h后呈均勻渾濁生長。
3.4生化試驗
24h發酵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產酸不產氣;M?R試驗(+);V?P試驗(+)。
3.5動物接種試驗
取0.5mL肉湯純培養物經腹腔接種于幼兔體內,第3天血液單核細胞上升到48%:剖檢發現肝臟、脾臟有小壞死灶:肝臟圖片檢查所見菌體與上述病料中的病原特征相同。
4飼料病原檢查
現場觀察發現牛飼料為氨化玉米秸。取50g飼料制成浸液接種于肉湯培養基4℃下增菌培養,2周后取0.2mL培養液接種于5mL硫氰化鉀胰胨肉湯中,室溫下培養48h后,再移植到血液瓊脂上37℃培養24h后出現圓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的、盧溶血的露滴樣菌落。培養特性及生化特性也與病料中病原相同。
5藥敏試驗
結果發現分離到的病原菌對磺胺嘧啶鈉、慶大霉素、氯霉素敏感,對青霉素、氨芐有耐藥性。
6防治方法
6.1立即更換潔凈飼料。
6.2患病牛使用磺胺嘧啶鈉、慶大霉素治療,配合補液。
7小結與討論
7.1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后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
7.2根據治療結果及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微生物檢查,該次疫情確診為飼料引起的育肥牛李氏桿菌病。
7.3李氏桿菌病為G+菌,但對青霉素不敏感,且易產生耐藥性,所以治療該病時最好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藥物。
7.4該病目前還沒有效果可靠的疫苗,其主要預防措施是加強飼養管理,避免飼料污染李氏桿菌。
7.5該病是人畜共患傳染病,尸體處理時應遵循獸醫公共衛生原則。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