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氣腫疽是由氣腫疽梭菌引起的主要感染牛的一種急性發熱性傳染病,不直接傳播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主要特征為肌肉腫脹有捻發音,其發病率、死亡率都很高。2006年敦化市轄區內相鄰4個鄉鎮相繼發生牛的氣腫疽病,現將診斷和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病原及流行病學
1.1病原
氣腫疽梭菌為兩端鈍圓的粗大桿菌,長2~8um,寬0.5―0.6um,能運動,無莢膜。在體內外均可形成芽胞,位于菌體中央或稍偏于一側;在病料中一般為直形,單在或成對排列。能產生不耐熱的外毒素。芽胞抵抗力較強,能在泥土中存活5年以上,在腐尸中可存活3個月。煮沸20min或3%福爾馬林15min才能殺死。
1.2流行病學
自然感染一般多發于黃牛。發病年齡為0.5~5歲,尤以1―2歲多發,死亡居多。羊、豬少見,駱駝偶有感染,馬、騾、驢、狗和貓一般不感染。實驗動物以豚鼠最易感染。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尸體處理不當,污染飼料、水源及土壤;特別是在土壤中,芽胞能長期生存,成為持久的傳染源。傳染途徑主要為消化道,深部創傷感染也有可能。呈地方流行。
2臨床癥狀
潛伏期一般在3―5d,最短2d,最長7d,發病的牛都為急性經過,體溫升到42℃,早期就出現跛行,相繼在肌肉多的部位發生腫脹,開始為熱痛,后來腫脹,中央變冷而無痛感。患部皮膚干硬呈暗紅色,有的形成了壞疽。觸診有明顯的捻發音,叩診有鼓音。切開患處流出紅色帶泡沫的酸臭液體,周圍組織水腫,局部淋巴結腫大。腫脹部位都發生在腿的上部和臀部。病重者呼吸困難,脈搏細弱而快。發病的牛食欲反芻都停止,精神高度沉郁呈昏睡狀態,臥地不起,排糞停止,反應遲鈍。最后體溫降到35℃左右,隨即死亡,病程最短的1d,最長的5d。
3病理變化
病死牛尸體臌脹明顯,鼻口處流出血樣泡沫,患部皮膚有壞死,皮下呈深黃色膠樣浸潤。腫脹部位肌肉呈海綿狀,有酸味。切面多呈灰紅色,有2頭呈黑色條紋狀,病程最長的牛尸患部肌肉有明顯的壞死。
胸腹腔有紅色漿液,心包液增多,心肌色淡、質脆,肺水腫,淋巴結腫大。大多數牛的肝呈多孔的海綿狀,胃腸都有出血性炎癥。
4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典型癥狀及病理剖檢可作出初步診斷,經實驗室診斷可確診。
4.1常規診斷
其病理診斷的主要依據為:豐厚肌肉的氣性壞疽和水腫,有捻發音:豐厚肌肉切面呈海綿狀,且有暗紅色壞死灶;豐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紅色液體流出,并散發酸臭味;與炭疽病、巴氏桿菌病、惡性水腫病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4.2實驗室診斷
從疫區采病料(腫脹部位的肌肉、肝、脾、水腫液)作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在鏡下可見單在或3―4短鏈的小桿菌,頂端有小空泡。在葡萄糖鮮血瓊脂培養基中培養,菌落呈灰白色,圓形中央凸起,紐扣狀菌落邊有―溶血現象。在普通瓊脂培養基土培養菌落呈邊不齊的扁平菌落,以上均為氣疽梭菌在實驗室中的特征性表現。
5治療方法
5.1治療方法
5.1.1硫酸卡那霉素1萬IU/kg加5%的葡萄糖1500mL1次靜脈緩慢滴注;10%葡萄糖500mL、10%維生素C50mL混合1次靜注,2次/d,間隔8h;或青霉素鉀960萬IU加5%葡萄糖1000mL靜注。每頭肌注鏈霉素200萬ug加安痛定40mL,2次/d,間隔8h。
5.1.2早期在水腫部位的周圍,分點注射3%雙氧水或者0.5%普魯卡因10―20mL溶解青霉素80―120萬IU在周圍分點注射。
5.1.3靜脈注射四環素2―3g,溶進5%葡萄糖液1000~1200mL,分2次注射,2次/d。
5.1.41.0%磺胺噻唑鈉100―200mL,靜脈注射。
5.1.510%磺胺二甲基嘧啶鈉注射液100―200mL,靜脈注射,1次/d。
5.1.6病程中、后期把水腫部切開,剔除掉壞死組織,用2%高錳酸鉀溶液或3%雙氧水充分沖洗,或用上述藥物在除去的水腫部位周圍分點注射。
5.1.7根據個體狀況,對癥治療。危重病畜使用維生素、氯化鈣、高糖等輔助藥物以加強心臟承受能力。
5.2治療效果
按以上方法對病牛治療3d后體溫降至38.5℃,精神、食欲明顯好轉,局部腫脹消散,排糞、排尿增多,糞中粘液減少,能自己走動覓食。繼續用藥3d后治愈,休息5d后恢復到健康狀態。
6預防措施
6.1病畜立即隔離治療,死畜禁止剝皮吃肉,經深埋或焚燒處理。病畜廄舍圍欄、用具或被污染的環境用3%福爾馬林或0.2%升汞液消毒,糞便、污染的飼料、墊草均做焚燒處理。
6.2因其在自然條件下可形成芽胞,所以疫區進行土質改良,在疫病流行期應對健康牛轉移牧場,改換飼料。用氣腫疽疫苗對疫區健康牛緊急免疫注射,每頭牛皮下注射5mL,6月后再注1次。對其附近鄉鎮的牛必須保證每年春、秋兩季各注1次。
對其它4個鄉鎮疫區未發病的牛按治療方法預防性治療,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爆發流行的黃牛氣腫疽已完全被控制,病牛已痊愈,恢復了生產,到目前為止無復發跡象。
7小結
7.1據調查,本病于2006年發生于我市,因呈地方性流行,對黃牛危害大,死亡率極高,為了防止其在我市的再發生,我市的黃牛每年春、秋兩季必須注射氣腫疽疫苗。
7.2因此病不直接傳播,是通過病牛的排泄物把病原體排到土中,健康牛通過吃草而感染,所以對土質的改良必要的,改換放牧地也是一個好方法。另外對牛舍應定期進行消毒,以免再次感染,發生疫情。
7.3加強飼養管理,特別是疫病發生過的地方應每年6―8月間,如有急性發熱、肌肉腫脹、跛行癥狀的黃牛,應馬上用大量青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鈉注射,同群的健康牛同時作預防注射。
有條件的地方可用抗氣腫疽血清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150―200mL,對同群皮下注射15―20mL。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