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牛流行熱又稱暫時熱、三日熱,是由牛流行熱病毒侵入牛體引起的急性、熱性傳染病。一般呈良性經過,多以一年內犢牛和青壯牛為主,夏秋季發病較多,死亡率在1%以下。
一、癥狀:此病突然發生,病勢兇猛。病牛精神萎頹,體溫升高(40~41.5℃),體表溫度不均,惡風發顫;飲食欲減退或廢絕,被毛逆立;反芻減少或停止,口流涎成線狀;鼻鏡干燥無汗,鼻流清涕;呼吸困難,咳嗽,聽診呼吸音粗;眼紅流淚;病初便秘,排泄物干而少,并發腸炎則排泄物含有大量黏液和血液;尿量少而渾濁;跛行(多見后肢)或倒地不起。
二、治療:盡早用藥,對癥治療,一般用藥1~3次痊愈。
1.西藥。以解熱鎮痛,強心利尿補液,防止繼發感染,恢復胃腸機能為原則。藥用:30%安乃近30~40毫升,地塞米松20毫克,青霉素300~400萬國際單位,氯霉素100萬~300萬國際單位,200~500毫克維生素B1,0.1%士的寧10~15毫克,一次肌注,2次/日,連用1~2天。
病情較嚴重,有脫水癥狀者用:5%葡萄糖鹽水1000毫升,復方氯化鈉1000毫升,10%安那加20毫升,5%氯化鈣100毫升,0.5%氯化可的松100毫升,10%水楊酸鈉150毫升,一次靜脈滴注。
2.中藥。辨癥論治,靈活用藥。外感風寒者以退熱解表止痛為治則,藥用荊芥、前胡、茯苓、羌活、板藍根、川芎各50克,柴胡60克,桔梗40克,枳殼、防風、甘草各45克,薄荷葉65克,共研末,以生姜100克為引,分兩次溫水灌服。
本方偏溫燥,多適用外感風寒之癥。若發熱寒顫無汗,肢節疼痛等表寒狀明顯,而又口干、舌紅,里熱癥候也顯著者,可去川芎加入金銀花、連翹、蘆根;跛行嚴重者加木瓜、牛膝。
若以外感風熱且表里俱實者,藥用連翹、芒硝各55克,麻黃30克、薄荷、大黃各80克,川芎、當歸、炒白芍、白術、炒山梔子各45克,石膏40克,黃芩、黃柏、防風、甘草各50克,桂枝、滑石各60克,共研末,以生姜60克為引,分兩次溫水灌服;氣血未傷者可去當歸、川芎、白芍;糞便不秘結時,可少用芒硝、大黃。
有條件的可用酊劑改善消化機能,如陳皮酊、苦味酊、杏仁酊等,劑量為50~100毫升。
三、預防:在此病流行疫區,對未發病的牛用下面任何一種方劑水煎灌服,都有較好預防效果。
(1)貫眾300克、大青葉200克,板藍根150克。
(2)苦參、荊芥、野薄荷、紫蘇葉、四季菊各150~200克。
(3)鮮大青葉250克,柳葉白前200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