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奶牛產后麻痹癥,在獸醫臨床上經常遇到,或因產后氣血虧虛,或因感受風邪寒濕而引起。從西醫角度看,低血鈣引起的最多,神經系統及外傷引起障礙的次之,亦有低血糖等其他原因引起。輕者可治愈,只是影響生產能力,重者喪失生產能力,致殘淘汰,直接影響奶業的生產。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特推薦近年來在獸醫臨床中治療奶牛產后麻痹癥所使用的傳統古方"補陽還五湯",以供大家驗證,并愿與同道就此類病的治療進行探討。
1藥方出處及組成補陽還五湯出自《醫林改錯》,為治療中風、半身不遂的常用方。功效補氣、活血、通絡。
1.1處方及加減黃芪500g、當歸尾45g、赤芍45g、地龍30g、川芎30g、桃仁30g、紅花30g、紅糖250g,水煮候溫灌服。偏寒者,可加熟附子、肉桂以溫陽散寒;脾胃虛弱者,可加黨參、茯苓、白術以補脾益氣;臥地日久,癥狀較重的,可加全蝎、蜈蚣、僵蠶、白附子以溫經活絡;心氣虛寒者,可加入麥門冬、五味子、黨參以補氣生脈。
1.2方解上方用于奶牛產后,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的臥地不起之癥。奶牛產后,陽氣虧虛,氣血阻滯于半身,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養,故見后軀麻痹,臥地難起。治當補氣、活血、通絡。方中重用黃芪以補氣,氣旺則血行,為君藥;臣以當歸補血活血,祛瘀生新,川芎活血行氣,桃仁活血祛瘀,赤芍活血和營;佐以紅花、地龍以祛瘀通絡。合而用之,可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諸癥自可漸愈。
2典型病例
2004年4月,陜縣萊元鄉北陽村秦某一頭5歲黑白花奶牛,因胎位不正而難產,產程過長,死胎取出后臥地不起。當地獸醫曾采取補充鈣、糖及能量合劑,并配合抗菌消炎藥物治療5天后不見效,后邀余診治。臨床癥狀:營養中等,被毛不整,可視黏膜黃染,舌黃膩,舌質軟綿,口津滑利,脈滑。驅趕不能起立,牛雖想起但后驅難動,用16號針頭刺兩后腿末梢,反應遲鈍。
綜合分析,因產程較長,生產時感受寒濕,加之生產后氣血虧虛,終至寒凝血滯,筋脈失養,脈絡瘀阻,臥地難起,屬比較典型的產后麻痹癥,治宜補氣、活血、通絡。
方藥:黃芪500g、當歸尾50g、肉桂50g、炮姜50g、赤芍50g、地龍30g、川芎30g、桃仁30g、紅花30g、茵陳100g、紅糖250g,水煮候溫灌服,1日1劑,連用5劑。
因考慮難產時助產引起后軀神經系統傷害,配合肌肉注射氫溴酸加蘭他敏注射液20mg、維生素B1注射液300mg,配合注射,每日一次,連用5日。
此牛治愈后,產奶情況較好,后追訪,次年產一健康母犢,且產奶狀況一直正常。
3經驗及體會
該方雖為治療人醫臨床中風、半身不遂的常用方,但用于奶牛產后臥地不起(后軀麻痹或產后癱瘓)十分適宜且相當奏效。對于奶牛難產及胎衣不下而施行人工剝離胎衣的奶牛,尤為適用,因該方包含了生化湯(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甘草)的主要成分,對產后胎衣不離,惡露不盡作用亦良。
臨床上用藥越早越好,配合西藥使用效果更佳,對于低血糖、低血鈣等因素引起的,靜脈大量輸入高糖、葡萄糖酸鈣(或氯化鈣)后糾正較快,但補鈣時一定要考慮鈣磷平衡問題。對于產程長,生產時失血較多的母牛,可以輸入706代血漿、氨基酸及維生素C、維生素B1、氯化鉀及三磷酸腺苷二鈉等。寒冷季節液體加溫后輸入。癱瘓嚴重、臥地時間長的奶牛,配合肌注氫溴酸加蘭他敏注射液,注射時從小劑量開始,待牛適應后且無不良反應時可加大劑量,一般一次用量10~30mg,一日一次?膳浜鲜褂镁S生素B1、維生素B12。
實踐證明,該方對于黃牛后軀麻痹、犬后軀麻痹亦十分有效,曾有一寵物犬患后軀麻痹2個月后,連服本方30劑而愈,臨床使用時注意辨證施治,并根據畜體大小靈活使用藥量。若奶牛臥地時間較長,治療過程中應加強飼養管理并使用吊帶人工協助吊起后軀,迫使其起臥是必要的。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