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圍產期奶牛在很短的時間內所經歷的變化對其本身而言是巨大的。首先,奶牛的泌乳突然停止,并在短時期內重新開始泌乳,打亂了奶牛正常的秩序。其次,在這個時期內奶牛經歷了多達三種以上的日糧變化(泌乳后期日糧、干奶期日糧、圍產前期日糧、圍產后期日糧),影響奶牛瘤胃微生物群的數量和種類,由此影響飼料的消化;日糧變化影響瘤胃構造和其吸收能力,由此影響飼料的效率;在這個時期內奶牛從高精日糧到高粗日糧引起奶牛瘤胃乳頭的退化,此時瘤胃吸收表面積減少50%,當喂給精料含量增加的圍產期日糧時,乳頭開始變長但需要4~6周的時間。這些就是在這個時期內奶牛瘤胃的變化。第三,由于分群飼養的原因,奶牛日糧的變化相應的帶來環境場所、群體的改變、畜舍變化帶來至少2天的強烈應激。第四,日糧變化、泌乳停止、胎兒發育、初乳生產、產犢等一系列變化過程會引起奶牛體內荷爾蒙及新陳代謝系統的快速變化。以上因素對奶牛來說是相當大的應激,引起免疫系統發生變化。在圍產期內,免疫細胞減少,免疫系統受到抑制。
圍產期奶牛免疫力較差,此種狀態的奶牛對乳房炎等細菌性疾病高度易感。乳房炎是各種外界環境和不同種類細菌導致的乳腺的炎癥。奶牛抵抗乳房炎致病菌的第一道免疫防線是嗜中性粒細胞,它是一種白細胞,發生感染時能快速從循環系統進入乳腺組織并發生感染后的免疫應答。如果血液中嗜中性粒細胞不能游走到已感染的乳腺部位,細菌將繼續繁殖并導致更為嚴重的炎癥,這會使乳汁分泌組織永久性喪失分泌功能。牛奶中體細胞數升高表明奶牛已患乳房炎,同時也說明了嗜中性粒細胞已經成功轉移到乳腺組織中來對抗細菌。
血液嗜中性粒細胞計數是動物對抗細菌感染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指標。嗜中性粒細胞由骨髓產生,并源源不斷地釋放到血液中去。嗜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僅停留1~2天后,轉移到外周組織中主要的防御部位。這樣使正常健康動物的血液嗜中性粒細胞計數保持相對穩定。當嗜中性粒細胞在由骨髓輸出或運往外周組織的過程中受到影響時,血液嗜中性粒細胞計數可能會出現異常。這兩種情況下,嗜中性粒細胞計數都高于正常值,被稱為嗜中性粒細胞增多癥。
主要有兩種情況可導致奶牛的嗜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第一種情況,感染細菌后向骨髓發出信號,骨髓快速增加嗜中性粒細胞的輸出。如果感染嚴重到一定程度,骨髓輸出的嗜中性粒細胞將比運輸到感染組織的嗜中性粒細胞數量多,這樣就增加了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細胞計數。這是一種正常的炎癥反應。第二種情況,當動物處于應激狀態下,嗜中性粒細胞增多與對細菌感染易感性增加有關。中樞信號使腎上腺分泌大量的皮質醇激素。血液中皮質醇濃度升高,導致嗜中性粒細胞失去從血液中游走到組織中的能力,所以嗜中性粒細胞被"圍困"在循環系統中。如果應激的動物沒有發生感染,這種皮質醇激素對嗜中性粒細胞的運輸影響不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然而,如果應激動物的外周組織發生感染時,嗜中性粒細胞不能補充到該組織中去,那么該動物發展到臨床疾病的危險性就很高。第二種情況對于奶牛健康很重要,因為圍產期奶牛血液中皮質醇升高。奶牛圍產期時的子宮以及乳腺開始分泌乳汁都需要血液中有高水平的皮質醇。同時,奶牛不斷暴露于糞便、產床、灰塵以及污水中的環境性細菌中,這就是圍產期奶牛對乳房炎高度易感的原因,其中發生在產后的前幾周內的病例占全部環境性乳房炎病例的60%或更高。
研究者認為,經產奶牛受嗜中性粒細胞增多癥影響比頭胎奶牛小,且嗜中性粒細胞增多與產后早期乳房炎和代謝紊亂疾病高發病率有關。雖然還沒有進行疾病易感性的試驗,研究的前驅觀察顯示,皮質醇受體的激活預示或導致圍產期奶牛對疾病的易感。雖然如此,圍產期奶牛的皮質醇濃度升高屬于正常現象。目前的研究是確定被激活的皮質醇受體是否對嗜中性粒細胞的CD62L基因喪失表達能力起作用。如果是這樣的話,研究者可以發明阻止圍產期奶牛嗜中性粒細胞上受體激活的新藥物,這種藥物可以通過阻斷一個關鍵的激素信號(這個信號的作用是阻止血液嗜中性粒細胞運輸到被感染乳腺)來預防乳房炎的發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