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犢牛大腸桿菌病又稱為犢牛白痢,是由特定血清型病原性大腸桿菌引起初生犢牛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白痢和敗血癥為特征。如防治措施不及時、不得當,死亡率較高。春季寒冷,晝夜溫差大,加上母牛體弱,營養不良,極易引發本病。
一、流行特點
該病主要發生于出生后兩周內的犢牛,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全年均可發生,以冬春季多發。傳播途徑以消化道為主,也可子宮內感染和臍帶感染。大腸桿菌為條件性致病菌,犢牛受營養不良、飼喂初乳不及時、廄舍陰暗潮濕、密度過大、喂乳用具不潔、氣候寒冷等因素影響,往往使機體抵抗力下降而引發本病。另外,病原性大腸桿菌在病犢的腸道內或組織器官中(敗血癥時)大量繁殖,使病菌毒力增強,并隨糞便、尿或其他排泄物、分散物散布于外界,引起新的感染。
二、臨床特點
本病的臨床特點分為腸炎型、敗血型、腸毒血型。
1.腸炎型。臨床較為多見。以最先出現腹瀉癥狀為特征。起初排出的糞便淡黃色、粥樣和惡臭,繼而出現水樣,淺灰白色,污染后軀及腿部,常有腹痛。后期高度脫水、衰竭及臥地不起,有時出現痙攣。如不及時治療,常因虛脫或繼發肺炎而死。個別病例可能自愈,但以后發育遲緩。
2.敗血型。常在出生后3天內發病,呈急性過程,發病后數小時或l天內死亡,死亡率可達80%以上。多數有腹瀉,糞似蛋白湯樣,淡灰白色,有時伴有體溫升高、精神不振等癥狀。耐過敗血時期的犢牛,1周后可能出現關節炎、腦膜炎或臍炎。
3.腸毒血型。臨床上比較少見。急性者不出現癥狀就突然死亡。病程長的,可表現為體溫正常或略高,常發生劇烈腹瀉,排出白色而充滿氣泡的稀糞。并可見典型的中毒性神經癥狀,先興奮、后沉郁,直至昏迷,進而死亡。
三、病理變化
腸胃黏膜卡他性、出血性炎癥;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心內外膜出血;肝、腎腫大、變性和有壞死灶。病程長的病例有關節炎和肺炎病變。
四、治療方法
1.抗菌消炎。土霉素15~35毫克/公斤體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注3天。也可用土霉素或鏈霉素內服,初次劑量為35~60毫克/公斤體重,12小時后酌情減半,連服3~5天。
2.補充體液。當有食欲或能自吮時,可口服補液鹽,即氯化鈉1.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葡萄糖20克,對溫水1000毫升,攪勻后飲用。飲用劑量如下:輕度脫水按60~90毫升/公斤體重,中度脫水按90~110毫升/公斤體重,重度脫水按120毫升/公斤體重。不能自吮時,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或復方氯化鈉液1000~1500毫升,靜脈注射;發生酸中毒時,用5%碳酸氫鈉液80~100毫升,但注射速度應緩慢。
3.調節胃腸機能。可用乳酸2克、魚石脂20克,加水90毫升調勻,每次灌服5~6毫升,每天2~3次。也可用復方新諾明55~60毫克/公斤體重內服,隔2~3小時后再用乳酸菌素片5~10片、食母生5~10片,混合后一次內服,每天2次,連用2~3天。
4.調整腸道菌群平衡。待病情有所好轉時,可停止應用抗菌藥,酌情內服乳酶生、促菌生等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有利于犢牛早日康復。
五、預防措施
1.改善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保證胎兒正常發育,產后能分泌良好的乳汁。此外,母牛臨產時用溫肥皂水洗去乳房周圍污物。
2.對犢牛床、護欄、運動場等,用2%來蘇兒等消毒液徹底消毒。
3.做好防潮和防寒措施,以減少病原菌的入侵機會。
4.犢牛出生1小時前后喂初乳,每次喂2公斤,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飲水可用口服補液鹽來代替,飲用一周。
5.發病犢牛應及時隔離飼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將損失降到最低。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