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短角牛原產于英格蘭的諾桑伯、德拉姆、約克和林肯等郡;因該品種牛是由當地土種長角牛經改良而米,角較短小,故取其相對的名稱而稱為短角牛。短角牛的培育始于16世紀末17世紀初,最初只強調育肥,到本世紀初,經培育的短角牛已是世界聞名的肉牛良種了。1950年,隨著世界奶牛業的發展,短角牛中一部分又向乳用方向選育,于是逐漸形成了近代短角牛的兩種類型:即肉用短角牛和乳肉兼用型短角牛。
一、肉用短角牛
①外貌特征 肉用短角牛被毛以紅色為主,有白色和紅白交雜的沙毛個體,部分個體腹下或乳房部有白斑;鼻鏡粉紅色,眼圈色淡;皮肢細致柔軟。該牛體型為典型肉用牛體型,側望體軀為矩形,背部寬平,背腰平直,尻部寬廣、豐滿,股部寬而多肉。體軀各部位結合良好,頭短,額寬平;角短細、向下稍彎,角呈蠟黃色或白色,角尖部力黑色,頸部被毛較長且多卷曲,額頂部有叢生的被毛。該牛活重:成年公牛平均900―1200千克,母牛600--700千克左右;公、母牛體高分別為136厘米和128厘米左右。
②生產性能 早熟性好,肉用性能突出,利用粗飼料能力強,增重快,產肉多,肉質細嫩。17月齡活重可達500千克,屠宰率為65%以上。大理石紋好,但脂肪沉積不夠理想。
二、兼用型短角牛
①外貌特征 基本上與肉用短角牛一致,不同的是其乳用特征較為明顯,乳房發達,后軀較好,整個體格電較大。
②生產性能 泌乳量平均為3000―4000千克;乳脂率3.5%一3.7%,在我國吉林省通榆縣繁育了約40年的短角牛,第一泌乳期泌乳平均2537.1千克;以后各泌乳期泌乳量平均為2826―3819千克。其肉用性能與肉用短角牛相似。
③與我國黃牛雜效果 短角牛是世界上分布很廣泛的品種。我國自1920年前后到新中國成立后,曾多次引入,在東北、內蒙古等地改良當地黃牛,普遍反映雜種牛毛色紫紅、體型改善、體格加大、產乳量提高,雜種優勢明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育成的乳肉兼用型新品種――草原紅牛,就是用乳用短角牛同吉林、河北和內蒙古等地的七種黃牛雜交而選育成的。其乳肉性能都取得全面提高,表現出了很好的雜交改良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