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本病又稱副結核性腸炎,是由副結核分支桿菌引起的牛、羊慢性接觸性傳染病。特征是長期頑固性腹瀉和進行性消瘦,死后剖檢見腸黏膜增厚并形成皺褶。本病廣泛分布,一般養牛地區都可能存在。
1.病原。
本病病原為副結核分枝桿菌,形態為短桿菌,存在于病畜(包括沒有明顯癥狀的患畜)腸道黏膜和腸系膜淋巴結,通過糞便排出。
2.流行特點。
本菌主感染牛(尤其是奶牛),幼齡牛最易感,其次是羊、豬。病畜是主要傳染源,從糞便中持續或間歇向外排出菌體,病菌在外界能存活較長時間,通過污染的體表、場地、草料和水源經消化道感染。一部分病畜,病原菌可侵入血液,隨乳汁和尿排出體外。在性腺也發現過副結核桿菌。當母牛有副結核癥狀時,子宮感染率在50%以上。幼齡牛感染后,由于潛伏期長(可達6~12個月或更長),往往要到2~5歲時才表現出臨床癥狀。本病呈散發或地方流行。
3.癥狀特征。
潛伏期數月至一兩年。病牛早期出現間歇性腹瀉,以后變成頑固性腹瀉,糞便稀薄,常呈噴射狀排出,惡臭,帶有氣泡和黏液。尾根及會陰部常混有糞污。腹瀉有時可停止,也能復發。隨病程進展,病牛高度貧血和消瘦,精神委頓,常伏臥。泌乳停止,被毛粗亂無光,嚴重下頜及垂皮水腫,最后因衰竭死亡。病程幾個月或1~2年。
4.解剖病理改變。
病牛極度消瘦,黏膜蒼白,主要病理變化在消化道和腸系膜淋巴結,尤其見于回腸、空腸和結腸前段,為慢性卡他性腸炎,回腸黏膜厚增3~20倍,形成明顯皺折,呈腦回狀外觀。黏膜黃白或灰黃色,附渾濁黏液,但無結節、壞死和潰瘍。突起皺襞充血。漿膜下和腸系膜淋巴管擴張,漿膜和腸系膜顯著水腫,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如索狀,切面濕潤有黃白色病灶,但無干酪樣變化。
5.診斷。
據流行病學和癥狀特點,尤其病牛長期頑固反復下痢、逐漸消瘦,剖檢回腸黏膜增厚,形成如腦回樣皺襞,可初步診斷。確診應進行細菌學和變態反應檢查。
6.防治。
本病缺乏有效的免疫和治療方法。
(1)預防:預防本病重在加強飼養管理,尤其幼牛,給以足夠營養,增強抗病能力。不從疫區引進牛只,尤不進口牛,必須做好檢疫和隔離觀察,確認健康方可混群。曾檢出過病牛的假定健康牛群,除隨時檢查外,每年進行4次(間隔3日)變態反應檢疫,連續3次陰性則視為健康牛群。
(2)撲滅措施:發現有明顯癥狀和細菌學檢查為陽性的牛,及時撲殺。變態反應陽性牛,進行集中隔離,分批淘汰。變態反應疑似病牛,隔離飼養,分期定時檢查。病牛所產的犢牛,立即與母牛隔開,人工哺乳,培育健康犢牛群。病牛污染的牛舍、運動場、用具等,用生石灰、漂白粉或燒堿等藥液進行經常性消毒,及時清除糞便,經生物熱處理后作肥料。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