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大腸桿菌病又稱大腸桿菌性腹瀉,或犢牛白痢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新生幼畜的急性傳染病。本病特征為敗血癥和嚴重腹瀉、脫水,引起幼畜大量死亡或發育不良。隨著我國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飼養模式的發展,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幼畜致死率達到8%~25%。
1、病原及流行病學(1)病原犢牛大腸桿菌病的病原極其復雜。本病的發生往往由大腸桿菌和輪狀病毒、冠狀病毒等多種致病因素引起。(2)流行病學傳染病:病畜和能排出致病性大腸桿菌的帶菌動物。傳播途徑:消化道、臍帶或產道易感性:多見于2~3周犢牛,尤其2~3日齡犢牛最易感,成年牛為慢性經過或帶菌者。發病季節及流行形式:本病多見于冬、春季節,呈地方流行性或散發。誘發因素:大腸桿菌為動物體內長期宿住菌,若母牛、母羊在分娩前后營養不良,飼料中缺乏維生素、蛋白質,畜舍陰冷潮濕、通風不良,氣候突變等因素都能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2、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1)臨床癥狀犢牛大腸桿菌病潛伏期很短,僅為數小時,常以敗血型、腸毒血型、腸型的形式出現。①敗血型:常見于出生后至7日齡沒有吃過初乳的犢牛。病犢體溫升高到40℃左右,精神萎頓,腹瀉,拉水樣稀便,突然死亡。②腸毒血癥:見于生后7天內吃過初乳的犢牛。病犢腸道內大腸桿菌大量繁殖,產生腸毒素,進入犢牛血液,引起突然死亡。③腸型:見于7~10日齡吃過乳的犢牛。病犢體溫升高到39.5~40℃,食欲減少,喜臥,水樣下痢。糞便開始為黃色,后變為灰白色,混有凝乳塊,血絲或氣泡。病后期,大便失禁,體溫正常或下降,脫水而死亡。病程稍長的病犢出現肺炎、關節炎、腦炎癥狀。(2)病理變化死犢尸體極度消瘦。卡他性出血性腸炎,腸內容物如血水樣,含有氣泡。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或充血。脾臟腫大,肝、腎、心內膜有點狀出血。成年牛脾臟形成膿腫。
3、診斷及鑒別診斷(1)臨床診斷本病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解剖變化結合流行病學特點可以作初步診斷,確認需分離鑒定細菌。(2)實驗室診斷方法參見沙門氏桿菌的檢查方法。(3)鑒別診斷本病需和犢牛副傷寒、炭疽、巴氏桿菌病、快疫等病相區別,腸型大腸桿菌病應與B型魏氏梭菌病相區別。
4、防制措施(1)治療治療原則為抗菌、補液、調節胃腸機能。抗菌:①慶大霉素:每千克體重1~1.5mg,每日2次,肌注;②卡那霉素:每千克體重10~15mg,每日2次,肌注。補液:靜脈滴注復方氯化鈉、生理鹽水或葡萄糖鹽水,犢牛500~1000毫升,必要時加入碳酸氫鈉或乳酸鈉防止中毒。調節胃腸機能:病初對體質強壯的牛犢投服瀉鹽,使胃腸內大腸桿菌及毒素內容物排出,此后投服收斂藥和健胃藥。(2)綜防措施對初生幼畜注射大腸桿菌高免血清;對孕畜要供給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保持畜舍干燥,清潔衛生;分娩前要將母畜乳房洗凈;幼畜初生6小時內要吃足初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