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牛病毒性腹瀉又稱黏膜病,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性傳染病,常以腹瀉為主要特征。
1.病原本病病原為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為披蓋病毒科,瘟病毒屬。
2.流行特點各種年齡牛都有易感性,但以犢牛的易感性高且常出現癥狀,耐過的牛能獲得堅強的免疫力。急性期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臟均含有病毒,口服和注射均可使健康牛感染發病。在自然條件下,羊在傳播本病上可能起重要作用,人工接種可使綿羊、羚羊、家兔、仔豬和鹿等動物感染。傳染源為患病動物及帶毒動物。病毒污染飼料、飲水用具等,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食入或吸入病毒感染和傳播。本病常年發生,以冬春多見,發病率2%~50%,嚴重病群病死率超過90%。
3.臨床癥狀急性病牛突然發病,體溫升高達40~42℃,持續2~3天,有的還發生第二次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鼻鏡及口黏膜糜爛,舌面壞死,流涎增多。鼻眼有漿液性、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加快,輕咳,體溫下降時出現3~5天的大量腹瀉,混有壞死的細胞、組織和血液,糞便惡臭。有的有蹄葉炎及趾間皮膚糜爛壞死。急性病例恢復的少見,多發病后1~2周死亡,病死率30%。慢性病牛很少有明顯的發熱癥狀,主見于鼻鏡上有糜爛,可連成一片。眼常見有漿液分泌物。在口腔內很少有糜爛,蹄葉炎及趾間皮膚糜爛壞死,跛行最明顯。皮膚成為皮屑狀,多數死于2~6個月后,也有一年以上的。
4.解剖病理改變80%患畜在鼻唇鏡及鼻孔有糜爛及淺潰瘍。口腔黏膜有潰瘍及彌散性壞死。特征損害是食道黏膜糜爛呈大小不等形狀與直線排列。瘤胃黏膜偶爾出血和糜爛,第四胃炎性水腫和糜爛。腸壁水腫、增厚。大小腸呈急性卡他性出血性炎癥,以及不同程度的潰瘍性和壞死性炎癥。犢牛有嚴重小腦發育不全與腦窒積水。蹄部趾間皮膚呈急性糜爛潰瘍和壞死。
5.診斷據臨床癥狀和口腔、食道、胃腸的特殊病變,可作初步診斷。確診需實驗室分離鑒定病毒。
6.防治本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預防發生,加強檢疫。發生本病,應對癥治療,加強護理,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促進病牛康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