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羊傳染性膿皰,是由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以口唇等處皮膚發生丘疹、膿瘡、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為特征的傳染病,在羔羊多為群發。
1發病情況
2003年10月,我縣黃陳鄉政府,從山東省梁山縣某養殖公司引進波雜一代山羊102只,山羊調入前由我縣獸醫技術人員監督開展了羊口蹄疫、羊四聯苗和羊痘的免疫接種工作,檢疫手續齊全。山羊經途中運輸2日后到達黃陳鄉,到達當日夜所有山羊被分給鄭山、上五郎、下五郎三村部分農戶飼養,次日下午,個別羊出現不食或少食現象,4日內發病86只,其中死亡2只,發病率高達84.3%,病羊全都是4~6月齡羔羊,16只成年羊均未發病,三村飼養的牛、豬、奶山羊均未發病。
2臨床癥狀
主要在口角、上唇和鼻鏡等處相繼出現丘疹、水泡、膿皰和痂垢。病羊首先在口角和上唇最先出現散在的紅色小結節,繼而成為小的水泡和膿皰。小泡破潰后形成棕褐色疣狀厚痂,口腔粘膜有紅圈圍繞的灰白水泡,化膿破裂后形成淺的潰瘍面,大量流涎。許多羊的口角部濃皰破潰后,肉芽組織增生呈桑椹狀硬痂,病羊口唇腫大,采食受到影響。乳房、外陰和蹄部未發現癥狀。
3診斷
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尤其是典型的臨床癥狀,如口角周圍的增生性桑椹狀痂垢,結合調入前其它疫病免疫情況,診斷為羊傳染性膿皰。
4防治措施
4.1隔離病羊將所有調入羊與本村飼養的家畜隔離,病羊與假定健康羊隔離單獨喂養。對病羊所污染的場所、用具等用消毒殺星(主要成份C22H48NBr,濃度5%)噴灑消毒。
4.2對所有養羊戶院落出入口和村莊道路入口處用鮮生石灰鋪蓋,對出入人、畜和車輛消毒,嚴禁發病期間山羊、綿羊的出入。
4.3對病羊加強飼養管理,喂給切碎的青綠飼料和柔軟易消化的干草,并適當加大精料喂給量,防止營養不足而使體質衰弱。
4.4對癥治療:病初采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口腔和鼻鏡創面,發生糜爛和潰瘍時用5%碘酊涂擦患處,并撒布冰硼散。有全身反應者,用青霉素80~160萬u,鏈霉素100萬u,1次肌肉注射,連用3~5日。12日后,86只病羊除2只發病死之外,其余全部康復。
5體會與討論
5.1經調查了解,山東梁山確有地方性羊傳染性膿皰,大多發病在春季,這次調羊時間已進入晚秋10月,故未引起技術人員重視。該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病羊或帶毒羊引入所致,因此引進羊前,必須對當地疫病流行情況詳細了解,并查閱當地獸醫部門疫病志,掌握第一手資料,一般不要從疫區引進羊只及其產品。購入羊時不僅要加強檢疫,調入后還應將羊隔離飼養兩周后確認安全,方可混群飼養。
5.2該病的傳播主要是由破損的皮膚和粘膜感染。該鄉調入的羊大部分為羔羊,由于羔羊出牙時受損傷最容易感染,因此,要注意保護羔羊皮膚和粘膜,防止其受到損傷,不要喂帶芒刺的飼草,加喂食鹽,以減少啃墻啃土受傷。
5.3該病流行區可用疫苗預防。使用羊傳染性膿皰皮炎活疫苗在健康羊股內側劃痕接種免疫效果較好,口唇接種不良反應較重。
5.4發病時要搞好污染環境的消毒。特別注意廄舍、飼養管理用具、病羊體表和蹄部的消毒。病羊應在隔離的情況下進行治療。
5.5雖然該病死亡率低,但發病部位在口腔,影響采食,延緩生長;同時傳染性強,防治期間浪費人力和物力。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