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發病原因
2001年我市遇到嚴重旱災,尤其是北部半山區,降雨量僅80mm,較往年減少300mm,農田作物基本絕收,致使農產被迫棄耕。這些棄耕田成為牛、羊的放牧場,綿羊在蕎麥地中放牧,而引起中毒。發病羊共計205只,發病85只,死亡11只,發病率41.5%,死亡率12.9%。
2臨床癥狀
輕者:病羊頭部、耳、唇、眼瞼及頸部呈彌漫潮紅,發疹,痛癢。
重者:全身水腫,頭部水腫嚴重,耳朵下垂增厚,呈圓柱形,結膜充血,睜眼困難,身體發癢,不斷抬腿蹬蹄,呼吸困難,常有排尿動作,有的出現神經癥狀,嚴重時心臟搏動弱而快,體溫下降,約經半天死亡。病程稍長者,腫脹處皮膚出現裂紋,潰瘍,甚至壞死。
3剖檢
皮膚充血,腫脹,壞死,皮下水腫,尸體黃染,胃內含有大量惡臭的蕎麥,胃黏膜出血,胸腔、心臟淤血,肺氣腫。
4治療
4.1內服緩瀉劑,硫酸鈉80~100g,人工鹽10~20g,兩者混合,加適量水給患羊一次內服。
4.2嚴重者可靜注5%葡萄糖200mL加氫化可的松20~80mg(或地塞米松4~12mg),結合強心劑日靜注一次。
4.3對有神經癥狀的可肌注2.5%鹽酸氯丙嗪注射液2mL,一次肌肉注射,第2天重注一次。
5病例
2001年8月7日畜牧總站接到鄉鎮畜牧站報告,野馬鄉葦塘村李洪亮養羊87只,其中有43只頭部和耳水腫,耳下垂增厚,與羊蘭舌病癥狀極為相似,要求總站來人確診。筆者來到現場后發現:共有43只羊出現頭部、耳、眼瞼及頸部呈彌漫潮紅、水腫,耳下垂增厚,部分羊靠墻摩擦,身體發癢,不斷蹬蹄,時而興奮不安。經進一步了解,病羊2~3d前曾在蕎麥地放牧。
根據上述癥狀及放牧地點,確診為蕎麥中毒。對中毒的羊靜注5%葡萄糖200mL,地塞米松4~12mg,磺胺嘧啶40mL。另外,每只羊內服硫酸鎂100g。靜注兩次后痊愈。
6小結
6.1因為蕎麥含有一種有毒的光能效應物質(葉綠膽紫素),所以綿羊放牧時不能到蕎麥地或野生蕎麥地放牧,尤其是開花季節更應注意,否則會引起上述病癥。
6.2對誤食蕎麥的羊,要放在有棚的舍內,避免陽光照射,因蕎麥中毒與日光有很大關系。
6.3冬季用蕎麥秸及蕎麥花喂羊,每日喂量要少,并要與其他粗飼料混合利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