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羊快疫是由梭狀芽胞桿菌屬中的腐敗菌引起的以侵害綿羊為主的一種急性傳染病。2004年3月份我場三大隊牧一小隊3戶羊群發生此病,經診斷確定后對羊群立即進行隔離、消毒并對癥治療,使疫情及時得到控制,現將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發病情況
2004年3月19日據牧戶南某訴:在放牧當中有2只膘情較好羊發現突然倒地死亡,隨后在1~2d內牧戶周某某和另一牧戶羊群中相繼出現類似癥狀羊只死亡。3牧戶羊群中共發病15只,死亡10只,死亡的羊大部分年齡為2~3歲膘情較好,并且發病快,病程短。據了解掌握的情況分析:3牧戶羊只在預防注射時均存在注射劑量不正確或漏注羊四聯菌苗的情況。
2臨床癥狀
發病突然,無明顯癥狀,羊已死亡。故常見患羊在放牧時死于牧場上或者早晨發現死于羊舍內。病程稍長的病羊表現虛弱,食欲廢絕,離群獨處,不愿走動,強迫運動時,表現共濟失調。腹部臌脹不安,口流帶血泡沫,排糞困難,里急后重,糞便惡臭,其中混有血絲和黏液。體溫正常或稍高,呼吸困難,心跳加快,最后因心力衰竭于數小時內死亡,個別延長到12~24h之間。
3剖檢變化
尸體腐敗迅速,腹脹,剖開時并有惡臭味,腸道充滿氣體,可視黏膜呈蘭紫色帶有出血點,天然孔流出血樣液體;咽部和頸部等皮下組織呈出血性膠樣浸潤;全身淋巴結充血、出血、腫大;胸腹腔和心包內大量淡紅色積液;心內、外膜有大量出血點;肺水腫出血;肝腫大,呈土黃色;被膜有大量出血點;脾質地柔軟,膽囊充滿膽汁;胃和十二指腸黏膜炎性出血,尤其是真胃黏膜發生壞死和潰瘍;回腸黏膜也有類似癥狀表現為急性腸炎變化。
4實驗室檢查
4.1鏡檢肝被膜觸片染色鏡檢,在視野內發現存有兩端鈍圓單個或短鏈狀粗大桿菌和無關節的絲狀菌。
4.2細菌培養無菌采取死羊心血接種于葡萄糖鮮血瓊脂平皿上培養,結果長成薄紗狀菌落。
4.3生化試驗本菌能發酵葡萄糖、乳糖、果糖、麥芽糖、半乳糖及楊苷、產酸產氣,但不發酵蔗糖和甘露醇。
4.4動物試驗無菌采取死羊肝、脾制成乳劑,分別肌肉注射4只小鼠,結果都在24h內死亡。取小鼠內臟分離培養病菌,在鮮血瓊脂平皿上長成薄紗狀,實驗動物肝被膜觸片染色鏡檢,檢出兩端鈍圓的大桿菌和無關節的絲狀菌。
5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調查、分析和臨床癥狀以及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等,最后確診此病為羊快疫。
6防治
6.1轉移放牧草場,隔離病羊,加強飼養管理,防止受寒感冒。
6.2清理衛生,鏟取圈內表土一層,圈舍地面、墻壁、飼管用具等用5%火堿嚴格消毒、對清理的糞便,表面消毒后堆集發酵,對墊草等污染物焚燒處理。
6.3對疫區假定健康羊和受威脅區的羊應注射四聯菌苗;對病程稍長的病羊,采取強心、消炎等方法進行對癥治療。如強心肌注安納咖注射液5~10ml;抗菌消炎,內服碘胺嘧啶8~10g;痢菌凈片200~350mg,2~3次/d,5%葡萄糖40ml、青霉素鈉320萬IU混合靜注。
7討論
7.1本病在秋冬和初春氣候驟變,羊只采食冰凍帶霜草料或受寒感冒時,由于機體抵抗力降低而誘發,胃腸道酸堿度的改變也有利病菌大量繁殖,產生的毒素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急性休克,從而導致羊只在短時間內死亡。
7.2此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但只要平時對羊群加強飼養管理,定期進行免疫接種,嚴格掌握注射劑量,杜絕漏注可有效防制本病發生。
7.3此病發生后,及時采取了隔離消毒,轉移草場,對癥治療等措施,使疫情迅速控制,未造成大的經濟損失。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