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湖羊湖羊是產于沿太湖周圍及臨近地區的羔皮用綿羊地方品種。湖羊源于北方蒙古羊,南宋時期隨北方移民南下帶入太湖地區飼養、繁衍。該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種植業和蠶桑業發達,豐富的自然飼草和大量農副產品及栽桑養蠶的副產品(桑葉、蠶沙等)為發展養羊提供了優厚的飼料條件。養羊又為農田提供了有機肥料,促進了農業生產。綿羊在這種特定的生態環境中飼養,到明代已在體型外貌上與北方綿羊有了不同的差異。經當地群眾長期不斷地選育,到清代已培育形成一種獨特的羔皮用綿羊品種。湖羊主要特征:被毛白色,個別眼瞼或四肢下端有雜色斑點。頭狹長,鼻梁隆起,眼大突出,無角,頸細長,背腰平直,四肢細而高,脂尾肥大呈扁園形,尾尖上翹,不超過飛節。性成熟早,母羊4-5月齡即能發情配種,四季發情,但配種多集中春末和秋初。繁殖率高,平均產羔率228.92%,年產兩胎,每胎2只羔以上。成年羊平均體重,公羊50公斤左右,母羊40公斤左右。屠宰率成年母羊44.8-48.08%,幼齡羯羊47.1-50.27%;凈肉率成年母羊38.53-40.89%,幼齡羯羊34.88-38.97%。每年春、秋兩季剪毛,平均剪毛量成年公羊1.25-2公斤,成年母羊2公斤。羊毛屬異質毛型,適宜織地毯和粗呢絨。羔羊生后1-2天內宰殺剝制、加工的羔皮(小湖羊皮)質量最優,毛纖維束彎曲呈水波紋花案,彈性強,潔白美觀,是制作女式翻毛大衣和服裝的優質原料,譽為“軟寶石”而馳名中外。湖羊主要分布本省蘇南的吳江、常熟、無錫、張家港、江陰、吳縣、太倉、昆山、宜興、溧陽、武進等縣、市。以常熟市湖羊數量最多,吳江縣小湖羊皮質量最好。1987年全省湖羊年末存欄量27萬只。(二)海門山羊海門山羊是產于本省長江三角洲地帶的肉、皮、毛兼用型山羊地方品種。早在唐代,句容一帶移民遷居長江入海處崇明島從事耕種養殖,隨同帶入原籍白山羊在該島飼養、繁殖。后,白山羊逐漸擴展,遍布長江三角洲一帶。在當地氣候溫和、水草豐盛的條件下,經過歷代群眾長期選育,形成了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山羊品種新類型。海門山羊主要特征:被毛白色而富有光澤,頭大小適中,嘴狹長,公母羊均有角、須,頸細長,身體結構勻稱,背腰平直,四肢端正,蹄殼結實。發育成熟早,3-5月齡性成熟,母羊終年發情,多在春、秋兩季配種,二年3胎或一年2胎,平均產羔率228.57%。成年公羊平均體重28公斤左右,母羊18公斤左右,屠宰率48%。當地有閹割公、母羊育肥習慣,羊肉膻氣小,肉質肥嫩鮮美。羊皮的皮板足壯,細致,有油性,羊毛潔白,板皮質優屬漢口路。利用當年公羔去勢后秋末屠宰,用70℃溫水燙羊連表皮將毛推下,成塊的毛稱“塊毛”,毛鋒明光透亮,為制作高檔毛筆的原料。海門山羊主要分布長江三角洲地帶的海門、啟東、南通等縣,因海門為中心產區而故名。1987年,僅海門、啟東、南通三縣的海門山羊年末存欄量達111.13萬只。(三)徐淮山羊徐淮山羊是產于徐州、淮陰地區沿廢黃河故道及丘陵地帶的兼用型山羊地方品種。該品種羊產地多為沙堿土,土質瘠薄,羊糞為優質有機肥,利于改良土壤,提高農作物產量。歷代群眾以羊代豬飼養,經過長期選育,逐漸培育形成具有早熟、產羔多、耐粗放、板皮質地優良等特點的徐淮山羊品種。徐淮山羊主要特征:被毛白色,頭部多有角,少數無角,角粗壯呈三角形,琥珀色,向外上方或向后彎曲,額微突,面微凹,嘴狹長,耳微翹,體型近似方形,前軀較大,腹部緊縮,四肢稍高,蹄呈白玉色,尾短上翹。公羊4-7月齡性成熟。7月齡開始配種。母羊5-6月齡初配,終年發情,配種集中春、秋兩季,產羔率250%左右,每胎多產雙羔,最多者達4-5只羔。成年羊平均體重公羊37公斤左右,母羊26公斤左右,屠宰率約50%,肉質細嫩味美。以2-3月齡和7-8月齡的當年羊在晚晚秋初冬時屠宰剝皮,其板皮質量最好,皮板足壯,質地堅韌細致,彈性好,屬漢口路。徐淮山羊主要分布徐州市的豐、沛、銅山、睢寧四縣,以睢寧縣數量最多;淮陰市的泗洪、泗陽、宿遷等縣也有少量分布。1987年,僅豐、沛、銅山、睢寧四縣年末存欄徐淮山羊達91.23萬只。(四)青山羊青山羊是產于徐州地區的猾子皮用山羊地方品種,與山東濟寧青山羊屬同一類型。青山羊被毛為黑白二色毛混生,形成天然青色而故名。具有“四青一黑”特征,即被毛、角、蹄、唇為青色,前膝為黑色。性成熟早,年產兩胎,每胎常產雙羔,多的產5只羔。成年公、母羊平均體重23公斤左右。以出生后1-3天羔羊剝制的皮張質量最優,皮板毛細而短,有天然花紋,俗稱猾子皮,馳名中外。青山羊主要分布徐州市的豐、沛二縣,以豐縣數量最多。(五)小尾寒羊小尾寒羊是產于蘇北徐、淮地區的綿羊地方品種。該品種羊源于古代北方蒙古羊,南移中原農業地區后,經群眾長期選育,逐漸形成具有多胎高產的裘(皮)肉兼用型綿羊品種類型。小尾寒羊被毛白色,鼻弓耳長,公羊角大呈螺旋形,母羊角短小呈鐮刀狀,頸細,身體較高呈方形,四肢粗壯,脂尾短小呈橢園形。性成熟早,繁殖率高,母羊每胎產羔2只,多的達4只。產肉性能好。剝制裘皮質量優良。羊毛粗雜,屬異質毛。每年剪毛兩次,春季剪毛平均剪毛量公羊1.25-2.25公斤,母羊0.75-1公斤;秋季剪毛公羊1-1.5公斤,母羊0.5-1公斤。新中國建立后,從50年代開始引用國內外細毛羊優良品種與小尾寒羊雜交改良,至70年代,原產區小尾寒羊已基本絕跡,為雜種細毛羊取代。1987年,徐州市又從山東魯西地區引進少量小尾寒羊,投放沛縣朱王莊鄉純繁、保種。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