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消化道傳染病,本病以嘔吐、水樣腹瀉、脫水為特征。發病急、傳播快、各種年齡的豬都可以感染,仔豬病死率高,一般死亡率在100%,是引起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日齡較大或成年豬雖然發病而幾乎沒有死亡,但可引起掉膘、降低飼料報酬、增加藥費和人力等開支,造成的損失非常嚴重。
一、發病特點
該病多呈周期性地方流行。不同日齡和品種的豬均易感,10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因嚴重的腹瀉、脫水而引起衰竭死亡,斷奶豬與育肥豬和成年豬的癥狀較輕,一般多數能自然康復。窄小、密閉豬舍,潮濕陰冷,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豬集中及各種應激刺激等均易傳播。潛伏期一般為2~4天,短的只有15~18小時。只要有1頭豬被感染,幾日之內即可波及全群,故該病發病急,傳播快。在老疫區則呈現地方流行性或間隔性的發生,隱性感染率很高。
二、臨床癥狀
發病豬表現為嚴重水樣腹瀉,突然發生嘔吐,繼而出現脫水。仔豬糞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氣味腥臭,呈黃綠色或灰色,有時為白色。病初體溫升高,腹瀉后下降,病豬脫水后出現口渴,食欲減少、廢絕、消瘦。不足1周齡哺乳仔豬出現臨床癥狀后2~7天死亡,病死率可高達100%。23周齡以上的仔豬將存活,隨著豬日齡的增大,病死率逐漸降低,成年豬經3~7天腹瀉后,可逐漸康復,但體質虛弱,影響生長發育,有的會形成僵豬。公豬、母豬及肥豬的臨床癥狀表現輕重不一,一般為食欲不振,有的出現嘔吐、腹瀉,嚴重的豬排出水樣便呈噴射狀。泌乳母豬發病較為嚴重,厭食、嘔吐、腹瀉、體溫升高、泌乳停止,這也是因母豬無乳造成的仔豬病死率較高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有些母豬表現癥狀輕微或沒有癥狀。
三、病理變化
病死豬消瘦,眼結膜蒼白,嚴重脫水。主要病變在消化道,尤其是胃和小腸,胃黏膜充血或出血,胃大彎黏膜瘀血,胃膨脹,內充滿未消化的凝乳塊。胃底部黏膜輕度出血,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腸腸管擴張,腸壁弛緩、菲薄、呈半透明。腸絨毛萎縮,小腸內有黃色泡沫狀液體和未消化的凝乳塊,腸黏膜嚴重出血,淋巴結腫脹。回腸、空腸黏膜面腸絨毛萎縮、變短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
四、診斷
1.根據本病的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特別是10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嘔吐、水樣腹瀉、脫水、胃腸病變,尤其是回腸和空腸黏膜絨毛萎縮、變短的特征性病變,可初步做出診斷。
2.取2~3日齡未吃初乳的仔豬喂消毒牛奶,將病死仔豬小腸及其內容物制成懸液,每毫升加青霉素2000單位、鏈霉素2000微克,在常溫下放置1小時,然后接種試驗仔豬,如果發生腹瀉,再取小腸做免疫熒光檢測。
3.血清學檢查,可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血清中和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被動血凝試驗等,均可檢測出本病。
4.采取病死仔豬小腸黏膜抹片,風干后用丙酮固定,進行熒光抗體染色、水洗、鏡檢,可見到綠色熒光為陽性。
五、鑒別診斷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豬的主要病毒性腹瀉疾病,對于具有腹瀉征侯的其他疾病,如豬瘟、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仔豬白痢、黃痢、紅痢,仔豬副傷寒、豬痢疾及豬增生性腸炎等疾病應該進行鑒別診斷。確定病因,方能有針對性的采取防制措施。
豬瘟
腹瀉是豬瘟與傳染性胃腸炎唯一的相似之處,但豬瘟還表現出很多的全身癥狀,如體溫高達41.0~42.0℃,腹瀉和便秘交替發生,全身性出血,皮膚有出血點,腎臟、膀胱有出血點,淋巴結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樣外觀。慢性病例可見到回盲瓣處有扣狀潰瘍。母豬表現出死胎、流產,豬瘟直接免疫熒光檢查為陽性。
豬輪狀病毒
一般情況下,豬輪狀病毒主要發生于8周齡以上的仔豬,雖然也表現為嘔吐,但沒有豬傳染性胃腸炎嚴重。病死率也較低,不見有胃底出血。
豬流行性腹瀉
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病毒粒子形態都十分相近,很難區分。只有通過血清學方法才能將兩者區分開,如采用直接免疫熒光、中和試驗和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檢測,方能鑒別。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表現為腹瀉糞便呈黃色,一般于初生后12小時左右即突然發病,開始有1~2頭發病,以后相繼發生腹瀉。黃痢病變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腸、空腸,腸壁變薄,嚴重的呈透明狀。胃黏膜可見紅色出血斑,腸內容物多為黃色。細菌分離培養,可從糞便和腸內容物中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
仔豬白痢
發病時間不同,仔豬白痢主要多發于10~20日齡的仔豬,糞便的顏色為乳白色,有特異腥臭味。不見有嘔吐癥狀。剖檢病變主要在胃和小腸的前部。腸壁菲薄而透明,不見出血表現。細菌分離鑒定可見到致病性大腸桿菌。
仔豬紅痢
又稱梭菌性腸炎,多發生于7日齡以內哺乳仔豬,不見嘔吐。腹瀉為紅褐色糞便。病變部位為空腸,有出血和壞死。紅痢一般在胃和十二指腸見不到病變,則空腸可見出血,呈暗紅色。檢菌可見到革蘭氏染色陽性,兩端稍鈍圓的大桿菌,有莢膜,卵圓形節胞,位于菌體中間或近端。
豬副傷寒
多發生于2~4月齡仔豬,而豬傳染性胃腸炎引起的腹瀉在各個日齡豬均可發生,糞便呈水樣,有部分豬發生嘔吐;豬副傷寒體溫升高至41.0~42.0℃,而豬傳染性胃腸炎不見體溫升高。豬副傷寒的腹瀉糞便中混有血液、假膜,病變部位均在大腸,表現為大腸壁增厚,黏膜有壞死,上面附有偽膜如麩皮樣。可見耳根、胸前、腹下皮膚有紫紅色出血斑,亞急性型眼有膿性分泌物,糞便呈淡黃或灰綠色。剖檢可見肝臟有糠麩樣細小灰黃色壞死點。脾腫大呈暗藍色,較堅硬。
增生性腸炎
一般急性病例多發生于4~12月齡間的豬,主要表現為排焦黑色糞便或血痢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常見于6~20周齡的育肥豬,病死率一般低于5%。下痢呈糊狀,棕色或水樣,有時混有血液,體重下降,生長緩慢。剖檢常見的病變部位在小腸末端50厘米處以及鄰近結腸上1/3處,并形成不同程度的增生變化,病變部位腸壁增厚,腸管變粗,回腸內層增厚。
豬痢疾
不同日齡不同品種的豬均可感染,1.5~4月齡豬最常見,無明顯的季節性,以粘液性和出血性下痢為特征,病初糞便稀軟,后有半透明粘液使糞便呈膠凍樣。剖檢病變主要在大腸,可見結腸、盲腸黏膜腫脹、出血,腸內容物呈醬色或巧克力色,大腸黏膜壞死、有黃色或灰色偽膜。鏡檢可見到豬密螺旋體,每個視野2~3個以上。
六、防制措施
(一)免疫預防
1.豬傳染性胃腸炎凍干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豬的免疫,于產前20~30天,后海穴(在肛門與尾根之間的凹陷處)注射2毫升,哺乳仔豬可通過哺乳而獲得免疫。對于受威脅的豬也可進行主動免疫,1~2日齡初生仔豬滴鼻或后海穴注射0.5毫升,10~25千克體重仔豬注射1毫升,25千克以上豬注射2毫升,5~7天以后產生免疫力。
2.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妊娠母豬于產前20~30天后海穴注射4毫升(可保護仔豬),10~25千克體重的豬注射1毫升,25~50千克注射2毫升,50千克以上注射4毫升。接種后15天產生免疫力。
3.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活疫苗后海穴注射,妊娠母豬于產前20~30天注射1.5毫升,10~25千克體重注射0.5毫升,25~50千克注射1毫升,50千克以上注射1.5毫升。注射后7天產生免疫力。在發病時,該疫苗可用于緊急接種,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二)防制措施
防制原則:抗病毒控制原發病,防止繼發細菌性疾病,以補液、止瀉、健胃等對癥治療,防止因腹瀉、嘔吐引起的脫水、酸中毒及心力衰竭。
1.對發病豬肌肉注射信得珠康(豬-a干擾素)0.5~1毫升+新必妥(活性多肽)2~5毫升,1次/日,連用2天。另1側肌注復方黃芪多糖注射液(含黃芪多糖、金銀花、黃苓、氟苯尼考等)0.1毫升/千克體重,1次/日,連用3天。發病初期,可用高免血清1毫升/千克體重進行特異性治療,1次/日,連用2次。
2.靜脈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30~60毫升+5%碳酸氫鈉注射液20~50毫升,能自行飲水的可用口服補液鹽,每次每頭10~30毫升,每天3~5次。或用10%葡萄糖鹽水20毫升+地塞米松2毫升+10%維生素C2毫升,進行腹腔補液,2次/日,連用2天。平時飲水中加電解多維227克加150千克水,同時增加0.1%的維生素C。
3.為了防止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可選用抗生素藥物,如恩諾沙星、氟苯尼考、乙酰甲喹等。
4.止瀉可用鞣酸蛋白2克+活性碳10克,小豬1次口服;健胃,小豬用胃蛋白酶0.5克+稀鹽酸1毫升口服,2次/日,連用2天。大豬用止瀉散50克+大黃蘇打片50片+酵母片10片,研碎拌入10千克飼料內,3次/日,連喂3天。對于心臟衰弱的病豬,可肌肉注射10%安鈉咖2~5毫升或樟腦磺酸鈉注射液1~2毫升。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