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豬增生性腸炎(PPE)是由細胞內勞森氏菌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或者說是一種常見綜合征,在不同的文獻中又有不同的名稱,諸如壞死性腸炎、增生性出血性腸病、回腸炎、局域性腸炎以及腸腺瘤病等。目前,本病廣泛發生于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均有本病的發生,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對該病病例的報道逐漸增多。本病常發生于6~20周齡的生長育成豬,被感染的豬群死亡率不高,僅有1%~5%,但患豬對飼料利用率下降(比正常豬下降17%~40%),生長遲緩,被迫淘汰率升高,給養豬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一、流行病學
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傳染源,其病原菌存在于感染豬的糞便中,糞便帶菌可長達10周,排出的糞便可污染飼料、飲水及外界環境,經消化道再擴大傳染。本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作用有關,如豬只并群、飼養擁擠、氣溫驟變、長途運輸、環境衛生條件惡化、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不當等均可促使本病的發生。除豬以外,其它多種動物也可感染,如羊、家兔、大鼠和豚鼠等,豬場應注意這些動物會造成傳染。
二、癥狀
潛伏期為3~6周,本病最常見于斷奶后6~20周齡的育肥豬,患豬可出現或不出現臨床癥狀。多數病例病狀輕微,不一定出現腹瀉,常見食欲不振、生長發育不良,一般經過4~6周食欲復原,生長正常,甚至有些重癥病例也能康復,只在屠宰時才見病變的痕跡。當本病呈現地方性流行時,大多數為溫和病例,不易覺察,但在育肥豬群中可見到有一些病例因腸黏膜的發炎而發展為局部性回腸炎或壞死性腸炎,呈現持續性腹瀉,生長遲緩,皮膚蒼白,有的出現死亡,更有些局部性回腸炎病例,因腸壁穿孔而引發腹膜炎,致使動物死亡。增生性出血性腸炎主要發生于4~12月齡的成年豬,呈急性出血性貧血,病程稍長者,排黑色焦油樣稀糞,后期轉為黃色。有些突然死亡的豬不見糞便異常,僅見外表蒼白。妊娠母豬發病后,多數在6天內流產。
三、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豬可見小腸后部、結腸前部和盲腸的腸壁增厚,直徑增加,黏膜面呈現特征性分枝狀腦溝回樣皺壁,濕潤但無粘液,個別附有顆粒狀纖維素性炎性滲出物,漿膜下和腸系膜水腫。增生性出血性腸炎的不同點在于腸腔內混有大量血液和滲出物,結腸中可見到帶血液的黑色的焦油狀糞便。
四、診斷
根據臨診癥狀例如生長遲緩、腹瀉或糞便帶血等,結合病變特點、流行病學要點,可對本病可作出初步診斷。對病變腸段進行組織學檢查,見到腸黏膜不成熟的細胞明顯增生有助于對該病的診斷。另外,還可以采取病豬糞便和血清應用PCR、IFA、ELISA等技術進行診斷。其中PCR是一種最敏感的診斷方法,可用于活豬直腸拭子的糞便檢查,根據人工感染豬資料,發現病狀后10周內直接采樣檢查,有診斷意義。在臨床上應注意與密螺旋體。ㄘi痢疾)的區別,豬痢疾除有下痢混有血液外,尚有粘液和壞死物;剖檢時可見病變集中于大腸;死亡率高,嚴重感染豬,如不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都可能造成死亡。
五、防治措施
抗生素對本病有一定效果。
1.針對發病豬隔離治療,交替使用2.5%恩諾沙星注射液或力健注射液(乳酸環丙沙星)或N-選擇注射液(硫酸小檗堿)按說明書的劑量于患豬后海穴(又稱交巢穴,肛門之上,尾根之下,中心凹陷處)注射,每日1次,連續3~4天。
2.在基礎日糧中添加泰妙菌素(100克/噸飼料)和阿莫西林粉(200克/噸飼料)或米奇(替米考星,500克/噸飼料)和先鋒特號(阿莫西林,500克/噸飼料),連用7~10天。
3.飲水中添加口服補液鹽(配方為食鹽350克、小蘇打250克、氯化鉀150克、白糖2千克、常用水100千克),以利于增加機體的電解質,保持酸堿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促進生長發育。
4.經過藥物治療后,對少數機體瘦弱、貧血、食量少的豬只,分別每頭1次肌肉注射牲血素(含硒型)2.5~3毫升,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4~5毫升,對增加食欲,恢復健康,促進生長發育有良好的作用。
采用上述綜合防治措施后,豬群疫情一般可得以迅速控制并平息。豬群中尚未表現臨床癥狀的豬不會表現臨床癥狀;出現臨床癥狀的豬95%以上可以康復。
對于該病的預防,要加強飼養管理和獸醫衛生防疫工作,減少各種應激因素,提高豬體抵抗力,同時在飼料中添加藥物進行預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