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由豬密螺旋體引起的一種豬的腸道傳染病。主要癥狀為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本病可使仔豬生長發育受阻,飼料利用率降低,嚴重時導致死亡。本病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在全國各地流行,但近幾年已少見。這可能與廣泛應用“痢菌凈”治療豬腹瀉有關。
【病原特性】
本病的原發性病原體為蛇形螺旋體數的豬痢疾蛇形螺旋體,而腸道內其他固有的病原微生物也參與本病的形成。本病原有4~6個彎曲,兩端尖銳,呈緩慢旋轉的螺絲線狀;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反應,用苯胺燃料或姬姆薩氏染色時著染良好,將組織切片用鍍銀染色后效果更好。新鮮病料在暗視野顯微鏡下可見到活潑的蛇行運動或以長軸為中心的旋轉運動。在投射墊子顯微鏡下,其形成于細菌不同,胞壁與胞膜之間有7~9條軸絲。此軸絲為蛇行螺旋體的運動器官。用掃描電鏡觀察,病原的兩端較細,鈍圓,呈蚯蚓狀。豬痢疾蛇行螺旋體為嚴格的厭氧菌,對培養基的要求十分的嚴格,分離培養較為困難。
豬痢疾蛇行螺旋體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在25℃糞便內能存活7天,5℃糞便重能存活61天,在4℃土囊中能存活18天;對消毒藥的抵抗力不力不強,一般消毒藥如過氧乙酸、來蘇兒和氫氧化鈉溶液均能迅速將其殺死。
【流行特點】
本病只發生于豬,最常見于斷奶后正在生長發育的架子豬,乳豬和成豬較少發病。病豬、臨床康復豬和無癥狀的帶菌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經糞便排菌,病原體污染環境和飼料、飲水后,經消化道傳染。易感豬與臨床康復70天以內的豬同居時,仍可感染發病。在隔離病豬群與健康豬群之間,可因飼養員的衣、鞋等污染而傳播。本病的流行經過比較緩慢,持續時間較長,且可反復發病。本病往往先在一個豬舍開始發生,幾天后逐漸蔓延起來。在較大的豬群流行時,常常拖延達幾個月,知道出售時還可見到新發病的豬。
本病的發生無季節性,傳播緩慢,流行期長,可長期危害豬群。各種應激因素,如陰雨潮濕,豬舍積糞,氣候多變,擁擠,饑餓,運輸及飼料變更等,均可促進本病發生和流行。因此崩并一旦傳入豬群,很難肅清。在大面積流行時,斷奶豬的發病率一般為75%。高者可達90%,經過合理治療,病死率較低,一般為5%~30%。
【癥狀與診斷】
(1)不分年齡、品種的豬都可感染發病,但以仔豬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康復豬排毒至少有89天。
(2)新疫區可出現無癥狀突然死亡的病例;老疫區則成慢性經過,病豬反復消瘦,消瘦貧血,生長發育不良。
(3)本病的主要癥狀時輕重程度不等的腹瀉。在污染的豬場,幾乎每天都有新病例出現。病程長短不一,通常可分為一下幾種:①最急性型此型病例偶爾可見,病程僅數小時,多腹瀉癥狀而突然死萬;有的先排帶黏液的軟便,既之迅速下痢,糞便色黃稀軟或呈紅褐色水樣從肛門中流出;重癥者在1~2天間糞便中充滿血液和黏液。②急性型大多數病豬為急性型。初期,病豬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體溫升高,排出黃色至灰紅色的軟便;繼之,發生典型的腹瀉,當持續下痢時,可見糞便中混有黏液、血液及纖維素碎片,使糞便呈油脂樣或膠凍狀,棕色、紅色或黑紅色。此時,病豬常出現明顯的腹痛,弓背吊腹;顯著脫水,極度消瘦,虛弱;體溫由高下降至常溫,死亡前則低于常溫。急性型病程一般為1~2周。③亞急性和慢性型病豬表現時氫時重的黏液出血性下痢,糞呈黑色(稱黑痢),病豬生長發育受阻,進行性消瘦;部分病豬雖然可以自然康復,但這樣康復后的豬,經一定時間后還可以復發。本型的病程較長,一般在1個月以上。
【病理變化】
本病的特征性病變主要在大腸(結腸、盲腸),尤其時回、盲腸接合部,而小腸一般沒有病變。
剖檢見病尸明顯脫水,顯著消瘦,被毛粗剛和被糞便污染。急性期病豬的大腸壁和大腸系膜充血、水腫,腸系膜淋巴結也因發炎而腫大。結膜粘膜下的淋巴小節腫脹,隆突于粘膜表面。粘膜明顯腫脹,被覆有大量混有血液的黏液。當病情進一步發時,大腸壁水腫減輕,而粘膜表層形成一層出血性纖維蛋白偽膜。剝去假膜,腸粘膜表面有廣泛的糜爛和潛在性潰瘍。當病變轉為慢性時,粘膜面常被覆一層致密的纖維素性滲出物。本病的病變分布部位不定,病輕時僅侵害部分腸段,反之則可分布于整個大腸部分,而病的后期,病變區擴大,常呈廣泛分布。
病理組織學的特征是:病初由于粘膜和粘膜;繼之,腸粘膜上皮壞死脫落,毛細血管裸露,破裂或通透性增大,故大量紅細胞和纖維蛋白滲出,并于壞死的上皮混在一起被覆在粘膜表面。腸腺病初初因杯狀細胞與上皮細胞增生而伸長;病重時常發生萎縮、變性和壞死。鍍銀染色時常在粘膜表層和腺窩內發生大量豬痢疾蛇型螺旋體,有的密集呈網狀.
一般而言,本病的病理變化主要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層,而肌層和外膜的病變輕微或無變化。
【診斷要點】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特征可做出初步診斷;但類癥鑒別困難或需進一步確診時,應進行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常用鏡檢法,即取新鮮糞便(最好為帶血絲的黏液)少許,或取小塊有明顯病變的大腸粘膜直接抹片,在空氣中自然干燥后經火焰固定,以草酸銨結晶紫液、姬姆染色液染色3~5分鐘,涂片水洗陰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可看到豬痢疾蛇行螺旋體,或將上述病料1小滴置于載玻片上,在滴1滴生理鹽水,混勻,而后蓋上玻片,以暗視野顯微鏡檢查(400倍),發現有呈蛇樣活潑運動的菌體時,即可確診。
【鑒別診斷】
本病雖然與許多豬的腹瀉性疾病以混淆,如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仔豬紅痢、仔豬白痢和仔豬黃痢等,在診斷時注意鑒別,但更應與豬副傷寒和豬腸腺瘤病相區別。
1、豬副傷寒
本病多為敗血癥變化,常在實質器官及淋巴結內有出血點和壞死灶,不僅大腸有嚴重的纖維素性壞死炎癥變化,而且小腸內常有出血和壞死性病灶,粘膜的壞死可累及整個腸壁。病原診斷時可從壞死的組織及腸道中分離出沙門氏菌病,而檢不出豬痢疾蛇行螺旋體。
2、豬腸腺瘤病
本病又叫增生性腸炎或腸出血性綜合征,主要侵害小腸,而大腸的病變不明顯,大腸內容物中的血液和壞死碎片來自小腸,取糞便分離培養時,可分離到痰彎曲菌和黏液彎曲菌。
【治療】
痢菌凈為本病特效藥。
(1)痢菌凈按0.5ml/kg體重,肌內注射,每天1次,3天為一療程,隔4天行第二療程。全群一頭不漏用藥。
(2)由于嚴重腹瀉,病豬群中脫水現象普遍而突出,特別是仔豬,往往因脫水致體內糖、鹽、堿的大量丟失,也是其死亡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對嚴重腹瀉的仔豬應用自配口服補液鹽作飲水;同時腹腔注射5%糖鹽水和維生素C共20~30ml,每天2~4次;中豬能腹腔注射的用糖鹽水50~100ml/次,連注2~4次,可提高療效,減少損失。
(3)養豬數量較多的豬場可采用:痢菌凈原粉,配成0.5%水溶液,按lml/kg體重作飲水內服,隔6小時一次,第2天再服2次,療效在92%以上。
【預防措施】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疫苗,因此主要采用綜合性措施來預防、
1、平時預防
包括藥物預防和加強管理。
(1)藥物預防
在飼料中添加上述藥物,雖可控制本病發生,較少死亡,但只能起到短期的預防作用,不能徹底消滅本病。
(2)加強管理
通常禁止從疫區引進種豬,必須引進種豬時,要嚴格隔離檢疫1個月。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舍內干燥,糞便及時無害化處理,使用的飼喂器具應定期消毒。
2、緊急預防
在無本病的地區或豬場,一旦發現本病,最好全群淘汰,對豬場徹底清掃和消毒,并空圈2~3個月,經嚴格檢疫后在引進新豬,這樣重建的豬群可能根除本病。當病豬數量多,流行面廣時,可用微量凝集試驗或其他方法進行檢疫,對感染豬群實行藥物治療,無病豬群實行藥物預防,經常徹底消毒,及時清楚糞便,改進飼養管理,以控制本病的發展。
3、保健預防
在做好環境消毒的同時,斷奶仔豬在飼料中添加“護仔康1號”2%飼喂15天后再在配制保育日糧,在飼料中添加2%的“護仔康2號”,可以增強仔豬的抗病力,促進仔豬快速生長,能有效的防控本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