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豬細胞巨化病毒感染是豬細胞巨化病毒引起仔豬一種常見傳染病。在易感豬群中可引起胚胎死亡和仔豬鼻炎、肺炎及生長發育不良、增重差等臨床癥狀。
Done(1955)在豬鼻甲骨黏膜黏液腺中巨細胞中發現有大量嗜堿性核內包涵體,首次從英格蘭分離獲得皰疹樣病毒粒子;這是繼偽狂犬病病毒之后發現的第二個豬的皰疹病毒。因患豬臨床上以鼻炎為特征,并在感染的鼻甲骨黏膜黏液腺中巨細胞可見到大量嗜堿性核內包涵體,因而將PCMV引起的這種疾病稱為包涵體鼻炎。據電鏡觀察,病毒的性質及其所致病變與人的細胞巨化病毒和豚鼠的唾液腺病毒類似,而本病毒的感染動物的范圍僅限于豬,故又將該病毒稱為豬細胞巨化病毒(PCMV)。本病毒分布相當廣泛。從近年的報道看,常規條件下飼養的大多數豬群均存在PCMV感染,PCMV抗體陽性率都很高,但大多數為亞臨床型,臨床發病則很少見。歐洲很多國家都發現有本病。德國用PCR方法,調查豬的流行率要高于50%。在英國進行的血清學檢查的結果表明:90%以上的豬群曾受到過感染,通過ELISA或IFA檢測,發現98%以上的豬血清呈陽性。在日本自1972年就有本病病理學方面的報道,1981年6~11月,對441例肥育豬血清用間接熒光抗體法做了抗體調查,有434例(98.4%)為陽性。用ELISA所作的調查,436份樣品有433份(99.4%)為強陽性,并于1985年首次分離到病毒。北美和澳大利亞也有報道,其中美國發病率甚高,豬群的抗體保有率為90%。說明凡飼養豬只的地區,都可能有本病毒的感染。
1病原學
1.1形態結構
PCMV屬于皰疹病毒科,β皰疹病毒亞科、巨細胞病毒屬的成員;近來有人認為將本病毒劃在玫瑰疹病毒屬中更為恰當[3]?。PCMV在形態上屬于典型的皰疹病毒,中央為電子致密的芯髓,芯髓常為卵圓形、也有長方形到啞鈴狀,其直徑為45~70nm。在芯髓外圍為正十二面體核衣殼,其直徑約80~100nm,最外圍為囊膜,多為單層,偶爾也有雙層,有囊膜的病毒顆粒直徑為120~150nm。囊膜上還有纖突。核衣殼與囊膜之間似乎有一圈半透明帶包圍著電子致密外套相分隔。感染病毒后的細胞體積極度增大,可達正常細胞的6倍,線粒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也出現腫脹,超薄切片可見巨大的核內包涵體,常呈結晶體樣排列。在病毒復制后期的細胞裂解過程中,在細胞漿中也可看到晶體樣排列的病毒。與所見到的其他皰疹病毒中一樣,也常常見到沒有芯髓或無囊膜僅有核衣殼的病毒粒子。
最近日本學者Goltz等(2000)采用PCR方法擴增了PCMV的DNA聚合酶基因,并進行測序。對德國株的DNA聚合酶(DPOL)位點進行了擴增,測定了2個完整開放性閱讀框(ORF)及包括完全DPOL基因和糖蛋白gB3′端的2個部分ORF序列。推導的氨基酸序列與β?皰疹病毒的各個蛋白有很高的同源性,特別是與人皰疹病毒6型和7型的ORF?36~39同源性更高。與日本株、西班牙株、英國株的DPOL基因比較,僅有0.4%~1%的差異。對PCMV的主要衣殼蛋白(MCP)基因也得以鑒定。序列分析表明,PCMV的MCP基因全長4026個核苷酸,編碼1341個氨基酸的蛋白,據預計MCP的分子量為151,456Da,系統發育分析認為,PCMV與人皰疹病毒6型或7型的同源性高于與人或鼠細胞巨化病毒的同源性。人工感染PCMV的血清不能與細菌表達的MCP反應,表明POMV的MCP可能與感染后體液免疫應答無關。
1.2病毒培養
PCMV在體外增殖有一定難度,用豬的腎或睪丸原代細胞、末梢血液中的巨噬細胞以及豬腎細胞系培養,均不能增殖,但直接用已感染了病毒的豬腎或睪丸,作細胞帶毒培養,病毒則可充分增殖,并出現細胞病變。在原代細胞中只有3~5周齡仔豬的肺泡巨噬細胞最適宜于病毒的首次分離和連續傳代。PCMV在豬肺泡巨噬細胞培養物上增殖很慢,接種后3~14天才可看到巨細胞形成和核內包涵體,偶爾還可見細胞漿內包涵體,但其大小比核內包涵體要小。在接種11~14天后,PCMV的最高滴度可達5.5TCID50/ml。然而,肺泡巨噬細胞自身不能繁殖,因此,必須用原代細胞培養物進行病毒的傳代。由于肺泡巨噬細胞經常受到包括PCMV和PRRSV在內的病毒污染,故在細胞使用之前要對這些病毒進行監測,確保安全可靠、無污染。較可靠的辦法是使用無菌豬或SPF豬肺泡巨噬細胞。據KawamuraH等報道,豬輸卵管細胞可支持該病毒復制,Bouillant等建立了輸卵管類上皮和輸卵管類成纖維細胞,可以用于病毒培養。其細胞病變不明顯,必須用姬姆薩染色或標記抗體染色后觀察。另有報道,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酸酯(120tert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能增強病毒的復制。
1.3抗原特性
有關豬包涵體鼻炎病毒抗原特性的研究很少,迄今為止,僅對世界不同國家的7個PCMV分離物的ELISA特性進行了比較,發現OF1株在血清學上與Chiba2和Hiroshima株有明顯不同。同時Chiba2株與ChibaC株之間、ChibaC株與KagawaS株之間也有不同,而英國的B6株與OF2、Chiba2、ChibaC和Hiroshima等株也表現有血清學差異。以上資料表明PCMV不同地區分離株之間可能存在抗原結構的差異。本病毒的抗原特異性較強,與其他皰疹病毒尚未發現有交叉反應。?
1.4抵抗力
該病毒在56℃經30min滅活。22℃只能保持24h活性。但將患病仔豬鼻黏膜組織保存于-30℃,其感染力至少可維持5個月,病毒液在-60℃下可保存2年以上。PCMV對有機溶劑(如氯仿和乙醚)敏感,經過這些試劑處理,可使其喪失感染力。?
2流行病學?
PCMV在體內外有高度的宿主特異性,僅豬感染,尚未發現其他實驗動物感染的報道,例如兔、小鼠、蒼鼠、雞胚和牛均不感染。PCMV最易傳染和擴散的途徑是上呼吸道。通常認為1個月齡左右的豬是經鼻感染的,仔豬可能主要是通過與母豬接觸而感染。病毒可由鼻、眼分泌物及子宮頸黏液等排出尿液也會加大環境污染。可能經飛沫和吮乳途徑在豬群中呈水平傳播。本病毒還可通過胎盤傳播,垂直感染胎兒,從初次感染PCMV懷孕母豬的眼、鼻分泌液、尿液和子宮頸黏液中都可以分離出病毒。也可從公豬的睪丸和附睪中分離出該病毒,所以通過交配也能發生傳染。與其他細胞巨化病毒一樣,PCMV主要是一種“機會性感染”的病毒,用不排毒的5~6月齡豬的肺泡巨噬細胞進行培養,幾乎可100%地分離出PCMV。根據病毒能持續感染肺泡巨噬細胞這一事實,推測該病毒可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實際上在長途運輸、寒冷、分娩等應激因素作用下或使用類皮質激素后,處于潛伏感染狀態的豬只,病毒可被激活并重新排毒。
3臨床癥狀?
潛伏期14~21天。臨床癥狀隨年齡和生理狀態不同,有很大差異。無論在實驗室還是在野外條件下PCMV可引起木乃伊、死產和新生仔豬死亡,以仔豬鼻炎、肺炎與生長發育不良。感染率隨豬群而異,從12%~90%,死亡率最高時達25%。?妊娠母豬感染后在整個妊娠期未見有發熱或其他臨床異常,但在病毒血癥階段常常會嗜眠、食欲不振,如首次感染發生于妊娠后期的母豬,則引起胚胎死亡、木乃伊胎、死產和不育等繁殖障礙。有些仔豬出生后可能未見有臨床癥狀即死亡,有些弱仔表現為貧血、皮膚或黏膜蒼白、不同程度的水腫、生長及發育不良。
本病常發生于1~3周齡的仔豬,發病程度與初乳中獲得母源性抗體多少有關。生后5~10日齡仔豬感染后,呈現急性經過,其主要癥狀是呼吸道癥狀,如噴嚏、咳嗽、流淚、鼻分泌物增多,繼之出現鼻塞、吮乳困難,體重很快減輕,如果無母源抗體的仔豬感染則可能發生鼻衄。嚴重時還可見仔豬顫抖和呼吸困難等癥狀。可在發病后5天死亡,一窩仔豬中死淘率可高達25%,其他耐過的仔豬表現生長發育不良,增重變慢。少數病例發生鼻甲骨的萎縮和顏面變形,據稱可能與混合感染有關。據野外長期觀察發現,PCMV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之間的協同作用。
一些3周齡以內的豬只表現輕度的呼吸道感染的癥狀,病理檢查時有上皮感染的廣泛性損害,其發病率與死亡率都很低。如果無并發或繼發其他感染的話,3周齡以上的豬PCMV感染后通常表現為亞臨床型。但有些初次感染的成年豬與妊娠母豬相似,體溫也不高,但在病毒血癥階段會出現嗜眠、食欲不振,并產生全身性感染的損害。
3月齡以上的豬感染無明顯的癥狀。康復豬常成為隱性感染,長期排毒,這些存活豬都是危險的傳染源。?
4病理變化?
大體病變
病豬的主要病變在上呼吸道,鼻黏膜表面附有卡他性?膿性分泌物,深部黏膜因細胞聚集而形成灰白色小病灶。此外常見全身的瘀點和水腫,尤其是肺、胸腔、喉頭及跗關節皮下組織。肺小葉間隔因滲出液充盈而增寬,尖葉、心葉和膈葉的頂端實變,呈紫紅色。腎由于廣泛瘀點和水腫,而外觀呈斑點狀或完全發紫、發黑。全身淋巴結腫大并有瘀點,偶爾在小腸也可見出血,病變從短于1cm的區域至全腸段不等。
胎兒感染無肉眼可見的特征性病變。
病理組織學
較大豬中上皮組織的廣泛性感染與胎兒或新生仔豬的網狀內皮組織全身性感染是不同的。在較大豬的鼻黏膜腺、副淚腺及淚腺的腺泡和導管上皮、腎小管上皮中,可見到特征性的嗜堿性核內包涵體及巨細胞,在這些組織中可能有大量的細胞被感染。在食管的黏膜腺、附睪管、輸精管、十二指腸和空腸黏膜的上皮細胞中也見到少量的包涵體。在這些病變部位,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于感染的上皮組織周圍,并侵入腺泡。在腺泡損傷處,由導管增生的鱗狀上皮取而代之,在鼻甲骨黏膜中有局灶性淋巴組織增生。腎表現為間質性腎炎的病變。在中樞神經系統可見到稀少的局灶性膠質細胞增生,有時在膠質細胞中可看到包涵體。
在引起胎兒感染的急性致死性綜合征中,包涵體多見于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竇狀隙細胞中,故在所有淋巴和實質組織中均可發現包涵體。上皮損傷造成局部水腫、出血,巨噬細胞和紅細胞滲出到擴張的細胞外間隙中。在血管和脾臟可見到含有包涵體的單核細胞,肺泡組織中則以感染的巨噬細胞為主。在肝細胞內的病毒復制造成肝臟局灶性壞死,在腎臟,包涵體多見于分化的腎組織和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出血和膠質細胞增生遍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在脈絡叢、小腦和嗅葉。野外暴發時,由于并發感染而使病變更為復雜化。據報道,這些感染有黏液性?化膿性鼻炎、肺炎和腸炎等。?
5實驗室診斷?
呈現傳染性鼻炎癥狀的仔豬,特別是1~3周齡的患鼻炎病豬,要考慮到發生本病的可能性。對表現出類似SMEDI綜合征的繁殖障礙母豬,必須同細小病毒、豬腺病毒以及偽狂犬病毒感染豬做出鑒別診斷。本病毒感染在上皮細胞內形成巨大的嗜堿性核內包涵體和不引起流產,與上述疾病有不同之處。
5.1病毒分離與鑒定
懷疑豬群中是否有PCMV感染,可采集胎兒或新生仔豬的鼻汁,或鼻腔、喉頭、結膜等拭子以及肺、腎、淋巴結等材料,接種肺泡巨噬細胞或輸卵管類成纖維細胞,進行病毒分離,也可以用肺泡巨噬細胞直接培養分離病毒。接種病料后培養7~14天,觀察細胞病變。用熒光抗體染色檢查細胞核內包涵體出現情況,或檢查細胞漿內的熒光抗原。如用已知標準毒株的免疫血清,以標準的病毒培養物為對照,對分離毒株進行中和試驗,可對病毒分離物予以鑒定。病毒的形態觀察和理化學特性檢查,也有一定參考價值。電鏡檢查在感染的細胞核和細胞漿內(主要為空泡內)能發現結晶狀排列的病毒。
5.2組織病理學檢查
對于全身感染的病豬,可采取鼻黏膜或其刮削物作組織染色標本檢查,根據在鼻黏膜管狀腺見到特征性成叢的膨大細胞及嗜堿性核內“鷹眼形”包涵體,不難作出診斷。也可根據組織切片中的嗜堿性核內包涵體和巨細胞檢查,或作冰凍切片,用免疫染色法檢測病毒抗原,繼而作出診斷。在急性感染的幼齡仔豬腎和腦等組織,也可見到這種包涵體。
5.3血清學試驗
血清抗體是確證豬群中存在PCMV最可信的方法,本法也可以用于對剖腹產豬進行監測。對育肥豬隨機采取血清樣品做間接免疫熒光試驗或者ELISA試驗測定,將感染病毒的肺泡巨噬細胞或類成纖維細胞用丙酮固定,然后進行間接熒光抗體染色法檢查,其試驗敏感性比病毒中和試驗至少高8倍,而且還可對不同類別的IgG和IgM抗體予以鑒別。人工感染后3周可檢出抗體,6周后達最高值并一直持續到屠宰。現場豬的抗體效價多為64~128倍。也可應用感染的輸卵管類上皮細胞作ELISA,它與間接熒光抗體具有相同的敏感性。現場豬在2~3周齡感染病毒,血清抗體在5~6周齡轉陽,并呈終生持續感染。Tajima等(1994)以血紙法建立了ELISA法,并將全血法與血清檢法的抗體效價進行了比較,樣品的吸收值高度相關(r=0.88),對26份田間收集血紙的檢查,發現這些仔豬出生后8周母源抗體水平下降,并從4頭豬中檢出IgM抗體。
PCR技術Hamel等(1999)首次報道了應用PCR診斷本病,采用直接從具有不同臨床綜合征的病豬肺和鼻黏膜的刮削物提取DNA檢查的方法,從126份樣品中檢出59份陽性樣品,該方法有可能成為PCMV檢查和監測的常規方法。之后,Fryer等(2001)用定量競爭PCR對不同的豬器官(包括用于異種移植供體)進行了病毒的檢測,可以從每微克DNA中檢出低于10至97個基因組拷貝。?
6防制措施?
康復豬血清中雖產生相當水平的中和抗體,但不能清除體內的病毒,表明本病的免疫力不強。患病母豬的初乳內含有中和抗體,可為哺乳仔豬提供一定的保護力。但是在PCMV呈地方性流行的豬場,似乎只有存在循環的母源抗體時才向外排毒。迄今尚未見有疫苗研制的報道。目前對此病無治療方法,但在發生鼻炎時,可使用抗菌類藥物控制細菌的繼發感染。在豬群飼養管理良好時,在有與PCMV有關的鼻炎和/或SMEDI的地方,疾病的暴發通常具有自限性。因此要加強飼養管理,尤其是PCMV呈地方性流行的豬群中,引種前要進行隔離和免疫檢測,防止將傳染源引入易感豬群中,導致本病暴發或激發原有豬群的潛伏感染。理想的控制措施是通過剖腹產取得豬崽隔離飼養,并進行至少70天的血清學監測,以建立無病毒感染的豬群。?
近年來豬PRRS的廣泛傳播,給養豬生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診斷RRSV的實驗工作也在各地普遍展開,目前在某些病例中,偶爾也會在初次分離PRRSV的豬肺巨噬細胞中發現PCMV。從無癥狀豬的肺泡巨噬細胞中發現病毒,說明巨噬細胞是感染源。PCMV能夠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和防御機制,尤其是抑制T?細胞的功能,從而影響到感染的后果。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本病的重要性同PRRS一樣,勢必會引起人們的關注。PCMV將會得到人們更廣泛地認識。
胞中可看到包涵體。
在引起胎兒感染的急性致死性綜合征中,包涵體多見于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竇狀隙細胞中,故在所有淋巴和實質組織中均可發現包涵體。上皮損傷造成局部水腫、出血,巨噬細胞和紅細胞滲出到擴張的細胞外間隙中。在血管和脾臟可見到含有包涵體的單核細胞,肺泡組織中則以感染的巨噬細胞為主。在肝細胞內的病毒復制造成肝臟局灶性壞死,在腎臟,包涵體多見于分化的腎組織和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出血和膠質細胞增生遍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在脈絡叢、小腦和嗅葉。野外暴發時,由于并發感染而使病變更為復雜化。據報道,這些感染有黏液性?化膿性鼻炎、肺炎和腸炎等。?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