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豬傳染性腦脊髓炎又稱豬腦脊髓灰質炎。本病最初發生于捷克捷申城,因而也稱捷申病。主要侵害中樞神經系統,呈現中樞神經系統紊亂癥狀和四肢麻痹。其病原體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中的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其中血清1型毒力最強,是主要的病原,2,3,5型毒力較低。病毒能耐酸和堿,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但用次氯酸鈉、20%漂白粉和70%灑精可將其殺死。
一、診斷要點
(一)流行特點
豬是唯一的易感動物,幼齡仔豬(4-5周齡)最易發病,成豬多為隱性感染。病豬和健康帶毒豬隨糞便排出病毒,主要通過污染飼料、飲水等經消化道傳染,經呼吸道和其他途徑傳染也有可能。有新疫區,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在老疫區,多呈散發。
(二)臨床癥狀
潛伏期平均約6天。病的早期發熱(40-41℃),不食,倦怠,隨后不久發生共濟失調。病情嚴重者,出現眼球震顫,肌肉抽搐,頭頸后彎,昏迷。接著發生麻痹,有時呈犬坐姿勢,或側面躺下,受到響聲或觸摸的刺激時,可引起四肢不協調運動或頭頸后彎,通常于出現癥狀的3-4天內死亡,有些病例于急性期過后,在精心護理下可免一死,但殘留有肌肉萎縮和麻痹癥狀。
由毒力較低的毒株引起的病例癥狀較輕,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較低。病初體溫升高,后腿控制能力減退,運動失調,背部軟弱,這些癥狀大多可在幾天內消失,有些病豬隨后出現易興奮,平衡失調,運動失控,最后是肢體麻痹等癥狀,因此,稱其為良性地方性輕癱。
(三)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分布在脊髓腹角、小腦灰質和腦干。肉眼病變不明顯,組織學檢查可見非化膿性腦脊為質炎變化,灰質部分的神經細胞變性和壞死,神經膠質細胞增生聚集,有明顯的噬神經現象,小血管周圍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形成明顯的管套現象。在神經細胞質內有嗜酸性包涵體。病程較長的,心肌和肌肉有萎縮現象。
(四)實驗室檢查
病毒分離是診斷本病最準確的方法。特別是對新發生本病的地區更為重要。以無菌操作從病豬采取小腦和脊髓的灰質部,冷藏或放入50%甘油生理鹽水中,送實驗室檢查。也可用仔豬作接種試驗,將病料制成10%懸液,離心沉淀,取上清液直接腦內接種,如被接種豬經10天左右發病,出現與自然病倒相同癥狀和病理組織學變化,在排除類癥的情況下,可確診為本病。
檢測血清抗體,可用中和試驗、免疫熒光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病豬康復的中和抗體至少保持280天,中和滴度1比64可判為陽性。由于中和試驗較費時、費力,大群檢疫多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二、類癥鑒別
本病應與其他呈現神經癥狀的豬病相鑒別。特別要注意與豬血凝性腦脊炎、李氏桿菌病、偽狂犬病鑒別。
(一)豬血凝性腦脊炎
本病的腦炎型與豬傳染性腦脊髓火癥狀相似,但豬血凝性腦脊髓炎多數是由于引入新豬所引起,多發生于2周齡以下的哺乳仔豬,一般侵害豬群中一窩或幾窩乳豬之后,即自然停止流行。病豬先有嘔吐、便秘、嗜眠癥狀,以后才出現神經癥狀,大多數病豬體溫不升高。豬血凝性腦脊髓炎病毒對雞、大鼠、小鼠、倉鼠及火雞的紅細胞有凝集和吸附作用。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無上述特點。
(二)李氏桿菌病
本病能侵害各種家畜和野生動物,通常為散發。仔豬多呈敗血癥癥狀,呼吸困難,皮膚藍紫,腹瀉。有神經癥狀的病豬,其腦脊髓液增量,稍渾濁,含有較多的細胞,腦干變軟,有小化膿灶,腦血管周圍有中性粒細胞開成的細胞浸潤。肝有小壞死灶。與豬傳染性腦脊髓炎有顯著區別。
(三)偽狂犬病
本病能侵害各種家畜和野生動物。懷孕母豬感染后,常發生流產,或產出木乃伊胎、死胎和無生活能力的胎兒。哺乳仔豬得病后,常表現呼吸困難,嘔吐,下痢,特征性的神經癥狀(初期呈興奮狀態,后期麻痹)。而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的神經癥狀,以運動性共濟失調為主,對輕微刺激產生強烈的反應。
三、防治措施
(一)治療對本病目前無特效療法。在加強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對癥治療,有一定效果。也可試用康復豬的血清或血液進行治療。
(二)預防要特別注意引進種豬的檢疫,以防止引入帶病毒豬。一旦發生本病,要迅速確診,堅決采取隔離、消毒等措施,予以消滅。疫情嚴重時,可試用組織培養滅活疫苗或弱毒疫苗,或讓母豬在懷孕前1個月與發過本病的豬舍的豬接觸,使其輕度感染,產生免疫力,以保護將來出生的哺乳仔豬。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