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疾病名稱:豬痢疾
疾病分類:傳染病
診斷方案:本病又稱血痢、黑痢。臨診以消瘦、腹瀉、粘液性或粘液性出血性下痢為特征。病理學特征為卡他性、出血性、纖維素性或壞死性盲腸和結腸炎。
病原:為螺旋體科、密螺旋體屬的豬痢疾密螺旋體。對一般消毒藥敏感,對熱、氧、干燥也敏感。
流行病學:本病只感染豬,不同年齡、品種的豬均易感,以7-10周齡的豬最易發病。病豬和帶菌豬為主要的傳染源,糞便排毒污染環境,易感豬經消化道感染本病。發病季節不明顯,但以4、5、9、10月發病較多。流行緩慢持續期長。應激因素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如果發病后自行痊愈的豬,可產生免疫;但如果在急性發病期給予藥物治療的豬,則不產生免疫。臨床癥狀本病潛伏期一般為7-8天。新發生本病時,常呈急性經過,后逐漸轉為亞急性和慢性。
最急性型:見于流行初期,死亡率高,個別表現無癥狀,突然死亡。多數病例為厭食,劇烈下痢,糞便由黃灰色軟糞變為水瀉,內含有粘液和血液或血塊。隨病程的發展,糞便中混有粘膜或纖維素滲出物的碎片,味腥臭。病豬精神沉郁,排便失禁,弓腰,腹痛,呈高度脫水現象,往往在抽搐狀態下死亡。病程12-24小時。
急性型:多見于流行的初、中期,病初排軟便或稀便,繼而糞便中含有大量半透明的粘液,糞便呈膠凍樣,多數糞便中含有血液和血凝塊、脫落粘膜組織碎片。食欲減退,口渴加重,腹痛消瘦,有的死亡,有的轉為慢性。病程7-10天。
亞急性和慢性型:多見于流行的中后期,亞急性病程為2-3周,慢性型為4周。反復發生下痢,糞便含有黑紅色血液或粘液,病豬食欲正常或減退。消瘦、貧血、生長遲緩。
病理變化:病變主要在大腸。急性病例可見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癥,腸粘膜腫脹,內容物稀薄。病程稍長,大腸粘膜表層出現點狀壞死或黃色和灰色的偽膜,剝去偽膜露出淺的糜爛面。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切面多汁。感、脾、心、肺無明顯的變化。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尚需進行細菌學檢查。防治方案: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加強檢疫,禁止從疫區引種。藥物治療可采用磺胺類,呋喃類,硝基咪唑類抗生素。本病尚無有效的疫苗。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