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豬病是目前最讓養殖者頭疼的問題,但要想養好豬,減少豬病發生,必須強化三大意識。
一、營養意識
俗話說病從口入,90%以上的病原體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接觸動物的。但豬吃的飼料不可能100%不被污染,特別是霉菌毒素,如果豬長期采食霉變飼料,就是停喂后,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在整個豬群可以延續幾個月甚至更長,如流產、死胎、不發情、弱仔及呼吸道等疾病。再者變質的飼料營養價值降低10%~30%,吃進去不生病就是萬幸,怎么能讓豬長得快長得好?因此要做到精細化飼養,給予種豬好,仔豬精,小豬細,大豬飽的喂養。做到階段和飼料細分化,營養合理化,喂養科學化。
二、環境意識
環境分豬體外生存環境與豬體內環境。
豬體外環境是豬場的地理位置和場內及圈舍的環境。場址要建在地勢較高且遠離居民區和公路主干道的地方,防止人員流動及車輛、微塵、動物等攜帶病原污染豬場。
圈舍環境包括豬舍內的溫濕度、衛生。溫度:高溫和低溫都會造成豬群生長緩慢,仔豬拉稀、成活率下降,豬群抵抗力下降,還可能出現猝死。3天內的仔豬需30℃~36℃,斷奶前25℃~32℃,斷奶后25℃~28℃,保育后期到生長期21℃~25℃,中大豬15℃~21℃。因此要關注天氣預報,隨時采取措施防寒保暖,避免溫度應激使豬群抵抗力下降而誘發疫情。濕度:過低的濕度使粉塵量加大不利于空氣凈化,使呼吸道病增加;過高的濕度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生存。豬的相對空氣濕度控制在70%~80%為宜。衛生:每天打掃豬舍,及時清掃排泄物,以防長時間堆積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寄生與繁殖和有害氣體的產生,影響豬群健康。
豬體內環境:指豬消化道微生物的生態環境。在豬的消化道內,有益菌和有害菌形成相對穩定平衡的微生物群,其中有益菌群常處優勢。豬不發病是因為有益菌建起的防御屏障在起作用,它們可抑制有害菌在體內大量繁殖,并把這些有害菌清除掉,還吞噬有害的外來群體,不至于使其發展壯大來危害豬的健康。所以在養豬生產中應把改善豬的微生態內環境放在首要位置。不應過多依賴化學藥物,因大量使用化學藥物會破壞消化道內的生態平衡,在殺死有害菌的同時也殺死了有益菌。但把有益菌再重新培養成優勢菌群需要較長的過程,而有害菌則能在短期內重新繁殖起來(這就是為什么有些豬場用藥后一旦停藥很快又發病的原因)。再者長期大量使用同一種藥物產生的耐藥菌株將降低藥物的療效,出現藥量越用越大越頻繁,療效越差的現象,使豬體抗性下降很易感染疫情。因此,在給豬用藥后應用一些生物制品,以快速培養補充消化道的有益菌,使豬體內環境保持健康狀態,是預防疾病的先決條件。
三、防疫意識
防疫的目的是接種疫苗讓豬被動產生對機體的非特異性的保護,防止某種特定的病原體對豬造成侵害。每個豬場都要根據自身實際制定防疫程序,不要盲目跟從別人。本人認為在制定防疫程序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了解本場及周圍所處的養殖環境(疫病情況),有的放矢地制定本場防疫程序;每年定期做大群抗體檢測,然后根據本撥情況修訂防疫程序;認清所用疫苗的保護范圍及有效期和使用對象;清楚所防疾病對本場的實際危害,不可濫用和無序使用疫苗;引種時先了解當地的疫情后再做決定,記得索要引種地的防疫程序和防疫記錄。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