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傳統上認為豬乳能夠提供足夠量的氨基酸以滿足哺乳仔豬的生長需要,但近來的研究卻表明當豬乳作為仔豬唯一的日糧蛋白來源時,哺乳仔豬卻并不能夠獲得最佳的生長性能(Boyd,1995)。例如人工喂養仔豬試驗表明,出生后仔豬的生長生物學潛能至少是400g/d(從出生到21日齡時的平均值),比哺乳仔豬(230g/d)高了74%(Boyd,1995)。仔豬在哺乳條件下生長受限的代謝基礎還不清楚,但可能是由于蛋白(或某一種必需氨基酸)或能量攝入不足。精氨酸是哺乳仔豬的一種必需氨基酸,但就仔豬需要相對奶中的供應來看,母乳中精氨酸量并不能夠滿足仔豬的最佳生長。.母乳(泌乳第7d到第21d)含精氨酸1.34g/(L?全乳)(Wu和Knabe,1994),以豬乳中精氨酸供應和哺乳仔豬對精氨酸的需要為基準,1頭7日齡的仔豬(2.5kg)日增重200g,其精氨酸需要(蛋白沉積及氨基酸代謝)大約≥2.7g/d,但是豬乳僅能夠提供1.06g/d精氨酸,也即豬乳提供的精氨酸量僅能夠滿足仔豬需要量的不到40%(Wu等,2000c)。
也有研究者認為,哺乳仔豬自身精氨酸的內源合成對于維持其體內的精氨酸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Wu等(1997)研究報道,7日齡的仔豬相對于0~2日齡,其小腸中合成的瓜氨酸和精氨酸(在新生動物中主要的內源精氨酸來源)下降了約60%~75%,在第14~21d進一步下降。Flynn等(2000)又進一步證實,在仔豬出生后的第3~14d,其血漿中的精氨酸濃度和其直接的前提物質(鳥氨酸和瓜氨酸)逐步下降了20%~41%,然而血漿中氨的濃度卻逐漸升高了18%~46%。而令人感興趣的是,仔豬3到4日齡斷奶,在其干燥的奶粉日糧中(CP:19.2%、Arg:0.75%,與母乳中的粗蛋白和精氨酸含量相似)分別添加0.2%、0.4%的精氨酸,結果發現在仔豬出生后的第7~14d,仔豬體增重分別增加了43%和93%(Leibholz,1982)。Kim等(2004)也得到相似的結果。
這些結果表明仔豬7~21日齡時,母乳中的精氨酸供應及仔豬內源合成的精氨酸不能夠充分滿足仔豬的最佳生長需要,精氨酸不足可能是限制哺乳仔豬獲得最佳生長的一個主要因素,增加哺乳仔豬的精氨酸供應有助于發揮新生仔豬的最大生長潛力。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