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豬瘟,又稱豬霍亂,爛腸瘟,是豬的一種最重要的傳染病,往往給養豬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從目前豬瘟的流行現狀分析,流行形式已從頻繁發生大流行轉變為周期性、散發性流行,常以慢性豬瘟和非典型化豬瘟出現,尤其在飼養環境較差,衛生消毒不嚴,吸血昆蟲繁殖旺盛的季節,易并發豬附紅細胞體病,造成豬只大量死亡,經濟損失嚴重。
1發病情況
2004年2月24日,我縣明安一家養豬場在1周內接連發生5頭仔豬死亡病例,該養殖場共飼養366頭豬,其中可繁母豬20頭,哺乳母豬8頭,2個月齡仔豬338頭,都是杜洛克品種,屬于自繁自養,場內獸醫診斷為貧血、豬感冒,用抗生素類、磺胺嘧啶、黃金1號、亞硒酸鈉乳劑治療均無效果,且又增加了死亡病例。隨后到縣獸醫站診治,通過剖檢、實驗室檢驗、緊急接種等,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通過和場內獸醫了解,其它成豬也有零星病例發生,同窩仔豬發病較嚴重,這個豬場所在地距居民區400多米,在這段時間內只進行過豬瘟疫苗免疫,因為本豬場從未發生過豬瘟,也從未出現過豬瘟疑似病例,免疫程序在仔豬生后18~20日齡左右,每頭仔豬按一頭份劑量注射,注射后1個月左右,皮膚上出現紅點、精神沉郁等臨床現象,恰好豬只轉群,于是又緊急免疫一次,每只仔豬還是一頭份劑量,隨后連續出現死亡病例。通過對使用疫苗的檢查,發現該豬場注射的豬瘟疫苗有效期是在2004年3月份。
2臨床癥狀
病豬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現象,且轉為腹式呼吸,精神沉郁,飲食減少,剛開始發病時,有飲食表現,但吃上幾口馬上離開,畜主強迫飲食時也能吃上幾口,病初用青霉素、磺胺嘧啶治療,用藥時豬吃東西,停藥時就不食,病豬被毛豎立,畏寒怕冷,叫聲嘶啞,體溫升高至40~41.5℃,耳根、四肢、腹部、皮下有出血點,干糞便和稀糞便交替出現,眼屎多,皮膚和可視粘膜蒼白、黃疸、尿液呈黃色,最后衰竭死亡。
3剖檢變化
共剖檢5頭豬,其中有2頭送檢,病變基本相似,但病理程度有差距,全身漿膜、粘膜和實質器官有出血點,胃底粘膜、膀胱粘膜出血、腎表面有彌漫性出血斑、脾臟以脾髓為界,一側變黑,邊緣有米粒大、暗紫色梗死灶,肝臟稍腫,膽囊膨大,心包積液,心肌松弛,右心室切開有乳頭狀壞死灶。心冠脂肪、心內膜有出血點,肌肉色澤變淡,脂肪黃染。全身淋巴結腫大、水腫,胸腔及腹腔有積液,全身皮膚及可視粘膜蒼白。
4實驗室檢驗
無菌采病豬耳靜脈血涂片,用瑞氏染色,在油鏡下(10×100倍)觀察,發現附紅細胞體呈耦荷色橢圓形、梨形、月芽形,并附在細胞膜上,一個細胞少則幾個,多則數個,感染的紅細胞呈鋸齒狀、星星狀、芒果狀、鐵蒺藜狀。
血液鏡檢:無菌取病豬耳靜脈血一滴,滴加0.9%的生理鹽水后,加蓋玻片,置(10×40倍)高倍鏡下觀察,可見紅細胞周圍附著幾個或十幾個運動的球形、環形、橢圓形或豆點狀的附紅細胞體,有的一面嵌入細胞內,與紅細胞共同構成似嵌有珍珠形的圓盤、鋸齒狀、星星狀。并不停地擺動或震動,閃光的伸縮的附紅細胞體,有的則游離在血漿中。
根據臨床發病情況,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驗,該豬場病例診斷為豬瘟與豬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
5防治情況
加強飼養管理,采取營養全價的日糧,對病重豬隔離治療,病死豬采取無害化處理,對圈舍地面、用具、器械、運動場用滅殺王、百毒殺等按要求稀釋使用,現用現配,并及時加強滅鼠、滅蚊、滅蠅工作。
病豬治療:血蟲凈5~7mg/kg,深部肌肉注射,隔日一次,連續3d,如配合仔豬牲血素2mg/kg體重,維生素B12,2~5mL,同時應用,效果更為理想。或用血蟲凈粉嚴格按說明書口服或在獸醫的指導下用藥(防止過量中毒)。
在飼料中按800~1000ppm添加鹽酸土霉素(或適量的新諾明原粉),連喂2周,停喂3d,再喂1周;也可用紅弓鏈球康粉按每公斤體重用本品2g,在獸醫的指導’下可加量,可收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對豬場所有的假定健康豬,采用豬瘟疫苗加大免疫劑量緊急接種,接種劑量按每頭5~8頭份,加大疫苗接種劑量是排除母源抗體干擾的最好方法。
通過采取以上方法使疫情得到了控制。
6小結
對發生混合感染的病例,一定要分清主次,對癥治療。首先,要搞好免疫接種工作,正確使用疫苗,對接近失效期的疫苗杜絕使用,嚴格按免疫程序進行,該豬場從未發生過豬瘟,畜主對疫病免疫重視不夠,在仔豬出生后18~20d免疫接種,因免疫劑量不足,使豬群未達到保護目的而患豬瘟,在首免時疫苗免疫劑量應加大2~3倍,防止母源抗體的干擾。出現臨床癥狀后,該豬場雖實施緊急免疫接種,但接種量仍不夠,促使豬群迅速發生死亡,且首免和二免間隔時間太長。
豬附紅細胞體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在吸血昆蟲活動的夏秋溫熱季節發病率較高,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豬均易感,傳播途徑可通過吸血昆蟲攜帶病毒傳播,也可經被患病豬污染的注射針頭、手術器械、公母豬交配等方式傳播。受到各種應激因素的誘發后,在豬只患病或注射疫苗后抵抗力下降時,使隱性感染的豬發病,造成豬瘟和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
為有效地控制豬瘟發生,必須嚴格按豬瘟免疫程序進行,母源抗體的半衰期大約為14d,在首免時應加大豬瘟疫苗頭份的2~3倍量,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二免時應在第1次免疫接種后20~30d進行,并加大劑量用5~8頭份疫苗量加強免疫一次。有條件的豬場,應進行抗體效價檢壩。
可采用仔豬超前免疫,這是目前在疫區或受威脅區預防豬瘟的有效免疫方法,即仔豬初生后在頸側肌肉豐滿處注射1.5~2頭份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等60~90min后,再令其吃母乳。60日齡后再加強免疫一次,注射3~4頭份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實踐證明,超前免疫可達到理想的保護效果。
對附紅細胞體病的治療,必須用特效消毒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夏季吸血昆蟲活動的季節,要注意圈舍、器械等消毒,加強飼養管理,飼料營養全價,增加多種維生素,提高豬體抗病力,也可用以上藥物混入飼料按說明飼喂,做到提前預防,搞好防病滅病工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