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卡耳丸是用幾種毒性較大的中藥組方,配之以賦形劑而制成的丸劑,在駐馬店地區專用,用于治療豬的溫熱性疫病,有較好療效,F將卡耳丸的配方、用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項等歸納整理如下:
1組成及加工炮制
卡耳丸主要藥物組成有:白砒、蟾酥。有的用紅砒代替白砒,兩者主要成分都是砒霜,但紅砒沒有白砒純度高,毒性沒有白砒大。
加工炮制:取紅干棗若干,去核,放于藥碾中碾軋,呈面團狀,按組份均勻撒布白砒和蟾酥粉,再碾軋混合均勻。搓成棗核狀,外涂香油,制成丸劑,備用。
2用法
選取耳背側中外部,避開耳靜脈,酒精消毒術部,用小刀劃一長約1厘米切口,深達皮下(不可切穿,有少許血液浸出可不必處理),然后以鑷子從切口插進,向前探入2~3厘米,將卡耳丸填埋皮內,用手捏壓切口即可。
3功能與主治
卡耳丸中的白砒又名砒霜、砒石,性辛、酸、熱,有大毒,入肺經,有蝕瘡去腐、化痰定喘和攻毒之效。蟾酥性味甘、辛、溫,有毒,《本草綱目》中說它主治“疽癘惡瘡”、“治溫病”,有解毒止痛之功用。二者均有毒性,合用有以毒攻毒、清瘟解毒作用。
主治:非典型豬瘟、附紅細胞體病等豬的溫熱性疫病。
4臨床運用舉例
例1:2004年3月,駐馬店市郊區老街鄉張某一養豬場,自繁自養仔豬700多頭,出生20多天后全場發病。體溫升高到40.5℃~41.0℃,拉灰黃色稀糞,耳尖、腹下發紫,不食,喘氣,眼窩下陷,個別有關節炎、跛行癥狀,死亡150多頭。用長效米先、喘支寧等高效抗生素治療死亡仍未停止。取病料送市疫病診斷中心化驗結果為附紅細胞體和鏈球菌混合感染。遂用卡耳丸治療,每頭仔豬耳部填埋卡耳丸1/5丸,同時配合輸液補鹽、抗菌消炎、灌服中藥、全場消毒措施,治療一周病情得到控制,停止死亡,10天后余下500多頭全部治愈。
例2:2004年4月駐馬店市郊區農科所附近母豬繁殖戶張某,斷奶仔豬46頭,發病5頭,其中1頭死亡。診斷為附紅細胞體病和豬瘟混合感染。病豬用卡耳丸治療,全部治愈。未發病仔豬用卡耳丸預防,未再發病。
5使用注意
5.1部分豬埋植卡耳丸24小時后,耳發生腫脹,10余天后發生干性壞死、腐爛脫落,形成空洞,但不影響生長發育。
5.2部分豬24小時后出現全身發熱反應。病豬開始比原來體溫更高,以后逐漸降至正常體溫;一般當體溫上升至40℃以上者,可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退熱,體溫在40%以下者可自行消退。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