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發病情況
淮安市楚州區某鄉一農戶飼養了6頭母豬,其中有2頭經產母豬,在2004年4月8日、15日先后分娩,一共產仔21只,在2004年6月10日至16日,仔豬先后發生了以癱瘓、昏迷、急性死亡為特征的疾病,當地獸醫用多種抗菌藥物對病仔豬進行治療都無效,21只仔豬死亡16只。
2臨床癥狀
急性病例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突然死亡,稍慢的病例可見拒食,精神沉郁,體溫升高,有的病例體溫可升高至41.5℃左右。不久即下痢,糞便惡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顏色黃綠、黃白或褐色,部分病仔豬后期糞便帶血,變為番茄醬狀。所有病仔豬都極度虛弱,四肢癱軟,最后昏迷,一般在數小時內死亡。
3病理變化
剖檢5只仔豬,主要病變為:胃黏膜廣泛充血、出血,在胃底部及幽門附近,有大小不一的紫黑色的條紋狀斑塊,很容易用刀背刮下,可見胃黏膜壞死、潰瘍,直達肌層;空腸內有大量氣體,回腸內容物為暗紅色并混有氣泡,黏膜彌漫性紅染,用刀背輕輕一刮即有多量的血糊狀附著物;小腸腸系膜淋巴結瘀血、腫大;腎臟色澤變淡,心外膜出血;肝臟土黃色,膽囊腫脹,脾臟稍微腫大。
4實驗室診斷
4.1病原檢查與鑒定
4.1.1病料采集分別采集胃黏膜、小腸黏膜、小腸內容物、肝臟、脾臟作為病料。
4.1.2直接涂片染色鏡檢將病料直接涂片,用美蘭染色和革蘭氏染色檢查,可見小腸內容物有大量的有莢膜的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兩端鈍圓,邊緣筆直,多數以單個菌體存在,少數成雙排列。同時于肝臟、脾臟等臟器也可檢出類似的細菌。
4.1.3細菌分離、培養用普通營養瓊脂平板培養基和鮮血瓊脂平板培養基劃線分離,分別以厭氧培養和常規培養24小時,均可見中央隆起、表面有放射狀條紋、邊緣呈鋸齒狀、灰白色、半透明的大菌落,在血瓊脂上呈β溶血。挑取菌落涂片染色鏡檢,為革蘭氏陽性大桿菌,以單個或成雙排列,少數菌體中央形成芽孢,呈卵圓形,基本與菌體直徑相同。分別挑取典型的菌落接種于肝片肉湯培養基中,做純分離培養。據此可判斷為能產生莢膜的G+芽孢桿菌。
4.1.4細菌生化鑒定在肝片肉湯中6小時出現混濁,產生大量氣體。在牛乳培養基中,能迅速產酸,凝固酪蛋白,產生大量氣體,使凝固物呈海綿狀碎塊。能分解葡萄糖、果糖、麥芽糖、乳糖、蔗糖、淀粉等,產酸產氣,不發酵甘露醇。緩慢液化明膠,還原硝酸鹽。不產生靛基質,產生硫化氫。據此可判斷為產氣莢膜梭菌。
4.2動物試驗利用小腸內容物及肉湯培養物皮下接種小鼠10只,每只接種0.3毫升,48小時內全部死亡,利用小腸內容物及肉湯培養物口服接種幼兔,引起出血性腸炎而死亡。
4.3中和試驗將小腸內容物濾液10000轉/分離心,取上清液0.3毫升皮下接種小白鼠10只,48小時內全部死亡;將上清液與2倍量魏氏梭菌高免血清混合后接種小白鼠,24小時全部存活。
5預防
5.1免疫母豬在常發該病的豬場,給生產母豬接種C型魏氏梭菌類毒素,使母豬產生免疫力,并從初乳中排出母源抗體,這樣仔豬在易感期內可獲得被動免疫。其免疫程序是在母豬分娩前30天進行首免,于產前15天做二免。以后在每次產前15天加強免疫1次。
5.2藥物預防在該病常發地區,對新生仔豬于接產的同時,口服抗菌藥物(可將藥物稀釋于嬰兒用的帶嘴奶瓶內讓仔豬吮吸),如青霉素、土霉素及磺胺類及喹諾酮類藥物,連服3天。
5.3衛生消毒產仔房和籠舍應徹底清洗消毒,母豬在分娩時,應用消毒藥液(百毒殺等)擦洗母豬乳房,并擠出乳頭內的少許乳汁(以防污染)后才能讓仔豬吃奶。
6治療
由于該病發生急,死亡快,幾乎來不及治療就已死亡,因此對已發病的豬用藥物治療的意義不大。但用抗豬梭菌性腸炎高免血清,及時進行治療或做緊急預防,可獲得滿意的效果。對同群還沒有發病的豬用藥物預防是有效的。
7小結與討論
豬梭菌性腸炎多發生于1~3日齡的新生仔豬,4~7日齡的仔豬即使發病,癥狀也較輕微。1周齡以上的仔豬很少發病。但是,這次2月齡的仔豬發生急性梭菌性腸炎,實屬罕見,具體發病原因還待進一步研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