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豬常見水泡性疾病有口蹄疫、豬水皰病、豬水皰性疹及水皰性口炎等,均以口、蹄等部位出現水皰為主要特征,臨床上應注意區別,對癥治療。
一、口蹄疫。侵害多種動物,主要為偶蹄獸,人也可感染。牛易感,其次是豬,再次為綿羊、山羊和駱駝,幼齡動物易感。傳染源是病畜和帶毒動物,傳播媒介為呼吸道、消化道及傷口等。流行無季節性,但以冬春發生較多。
豬患該病后1-2天,體溫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口黏膜出現小水皰或糜爛,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局部發紅、微熱、敏感,不久形成米粒或蠶豆大水皰,破裂后表面出血、糜爛,如未感染1周后痊愈。若繼發感染,嚴重者蹄葉、蹄殼脫落,患肢不能著地,常臥不起;鼻鏡、乳房常見爛斑,尤其哺乳母豬,常見乳頭上的皮膚病灶。哺乳仔豬常呈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達60%。
二、豬水皰病。由豬水皰病病毒引起,只有豬易感,牛、羊等家畜不發病。傳染源為病豬及帶毒豬,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傷口傳播。流行無季節性,但潮濕悶熱季節多發。
早期皮膚蒼白腫脹,在蹄冠和蹄踵的角質與皮膚結合處首先見到。水皰明顯凸出,充滿水皰液,很快破裂,也可維持數天。水皰破后形成潰瘍,真皮暴露、顏色鮮紅,常環繞蹄冠皮膚與蹄殼之間裂開。嚴重時蹄殼脫落,有的病變部因繼發細菌感染而成化膿性潰瘍,蹄部痛感而出現跛行;有的呈犬坐式或躺臥,嚴重者膝部爬行;有的病豬在鼻盤、舌、唇和母豬乳頭的周圍同時出現水皰,經10天可自愈。仔豬多數在鼻盤上發生水皰,可造成初生仔豬死亡。
三、水泡性口炎。由水泡性口炎病毒引起,傳染源為患病及帶毒動物,昆蟲為傳播媒介,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直接傳播。多種哺乳動物均易感,主要為豬、牛、馬及部分野生動物,以夏秋季流行為主。
病初體溫升高,24-48小時后,口腔和蹄部出現水皰病變,不久破裂形成痂塊,多發生于舌、唇、鼻端和蹄冠部。口腔或蹄部病變嚴重時,采食受影響,但食欲未消退。有時在蹄部發生潰瘍、病灶擴大,可使蹄殼脫落,露出鮮紅色出血面。病程約2周,轉歸良好,病灶不留痕跡。
四、豬水皰性疹。由一種杯狀病毒引起,病死率很低。癥狀與口蹄疫、豬水皰病及水泡性口炎極為相似,很難區別,需要實驗室診斷鑒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