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當前許多代用茶飲料,因其特殊的藥理作用和飲用價值,深受消費者歡迎。而主要分布在貴州、四川一帶的小葉苦丁茶,不僅具有醒腦提神、清熱解毒、降壓減肥、清火明目、健胃消積等多種藥用功效,并且具有香氣獨特、滋味醇和、進口微苦、回甘爽口的獨特品質而被我國民間作為一種大眾化的清涼飲料。
(一)條形苦丁茶品質特征
外形條索細緊勻齊,色澤綠翠顯潤;內質湯色嫩綠或翠綠、清澈明亮,香氣清純,滋味微苦回甜,葉底翠綠鮮活柔軟。
(二)鮮葉采摘與管理
1、小葉苦丁茶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采摘期30天左右,以清明前品質最佳。當芽葉長到一芽1~2葉時開始采摘,采摘長度2.5~3厘米,最長不超過3.5厘米,采摘時嚴禁攜帶老葉、蟲傷葉和單片葉,最好不采雨水葉和露水葉。
2、鮮葉下樹后應用硬篾質籃簍裝運,嚴禁用不透氣的塑料袋、編織袋裝運。鮮葉在加工前先用簸箕揚去單片葉后放置在陰涼通風的地方,盡量減少芽葉的機械損傷。采摘后的鮮葉應在4小時內加工。
(三)炒制技術
1、工藝流程殺青(高溫浸煮)→水漂→脫水→二炒脫水→輕揉→三炒做形→烘干。
2、加工設備主要需浸煮灶(鐵鍋直徑100厘米),篾質燒箕,30型及以下揉捻機,脫水機,電炒鍋,碧螺春烘焙機等。
3、技術要點
(1)殺青(浸煮):
水溫:100~110℃;時間:0.5~1分鐘;投葉量:0.8~1公斤。
方法:將篩分后的鮮葉1公斤左右投入燒箕內放入沸水中,用飯勺將浸煮葉迅速撥動2~3次,然后浸煮0.2分鐘再撥動3~4次,當葉色變為翠綠、青臭氣消失、浸煮時間達到0.5~1分鐘時,提起燒箕放入清水池中浸漂。每浸煮3鍋鮮葉后換水1次。
(2)水漂:
分一漂和二漂。水溫:常溫;時間:一漂1~2分鐘;二漂3~3.5分鐘。
方法:先將白紗布放進有常溫清水的一漂池,然后將浸煮好的茶葉放入,到時間后將紗布四周提起放入二漂池。一漂池漂3~4次后換水1次,二漂池漂5~6次換水1次。
(3)脫水:
時間:4~5分鐘。
方法:采用T78-98、T88-98或T98-98型脫水機。將二漂池中盛有二漂葉的紗布提起并合攏,在無茶部位扭動3~5轉使茶葉不散出,放入脫水機進行脫水。
(4)二炒脫水:
溫度:70~90℃;投葉量:一鍋浸煮葉(約1公斤);時間:8~12分鐘。
方法:溫度掌握先高后低,全過程均為抖炒,忌悶炒。脫水葉下鍋后聽見明顯爆聲時,立即用手進行翻抖,手勢要快,動作要輕,撈得凈抖得開,抓抖頻率28~35次/分鐘;約3~5分鐘后,葉色由翠綠轉為油綠,溫度降到70℃以下,抓抖頻率改為20~25次/分鐘,待茶葉失水30%~35%時即可起鍋攤涼。
(5)輕揉:
投葉量:根據揉捻機型號而定。時間:8~10分鐘。
方法:揉捻前將二炒脫水葉攤涼10~15分鐘后揉葉,以輕揉為主。上機后按照無壓揉2~3分鐘→輕壓揉4分鐘→無壓揉2~4分鐘程序進行,當茶汁略有溢出、茶葉基本成條即可。
(6)三炒做形:
溫度:50~70℃;投葉量:0.4~0.6公斤;時間:16~20分鐘。
方法:分抖散失水、搓條(搓團)造,型二個連續步驟。抖散階段溫度要求65~70℃,待茶葉五成千不沾手時,溫度降到50~60℃開始搓條(搓團)造型。此階段是決定條形小葉苦丁茶外形品質風格的關鍵。搓條做形時,五指并攏伸直,手掌攤開,待茶葉七成干基本定型感到刺手時停止搓條。搓團做形時,動作稍輕,當茶團不斷散失水分達六成干時,減輕搓團力度,并注意邊搓邊用大拇指勻動茶團,微微回搓2~3轉放入鍋中,如此反復數次至茶條刺手為止。
(7)烘干:
烘焙器溫度50℃。將茶葉薄攤于烘焙器中,每隔2分鐘左右輕輕翻動一次,烘至足干為止。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