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日照綠茶作為“南茶北移”的成功范例,種植面積占山東省茶園總面積的50%以上。它具有“滋味美、香氣濃、耐沖泡”的獨特品質,享譽國內外。近幾年,隨著農業結構調整,作為設施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棚茶生產已形成一定規模,成為茶區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現將設施栽培大棚冬茶生產加工技術介紹如下:
1選地建棚
1.1園地選擇日照地處北緯35~38°,處于茶樹生長的北限,在此緯度以南的地區便可建園種植茶樹。選地原則:一是背風向陽的緩坡地帶。二是土層要厚,以利茶樹引根下扎。三是土壤pH值在4~6.5。
1.2建造大棚一般采用鋼架無立柱單坡半拱大棚,棚長60~100m,跨度7~9m,脊高2.4.~2.8m。棚膜應選用透光率高的無滴膜,棚面覆蓋5cm厚的保溫草簾。
2栽培要點
2.1深翻施肥建棚后要對棚內土壤進行深翻、施肥,耕翻深度要在80cm以上,然后按種植基線開溝,溝寬、深各為40cm,開溝后平均每畝施入土雜肥5000kg,磷肥50kg,再將土肥拌勻,回填整平。
2.2適度密植應選擇龍井43,白毫早,信陽10號等抗寒能力強,適制名茶的品種。為及早見效益,可直接選用棚外大齡茶樹移栽。實行單、雙行密植,單行種植行距80~100cm,穴距33cm,雙行種植大行距80~100cm,小行距35~40cm,穴距也為33cm。
3大棚管理
3.1肥水管理施肥要做到“足基”,“多追”,“常噴”。“足基”是指在秋季白露前后施足基肥,在種植行中央開深、寬各25cm的溝,每畝施土雜肥3000kg或餅肥加磷肥30kg。“多追”是指在每輪采收后都要進行追肥,按每采收100kg干茶補充純氮12kg、純磷純鉀各3kg的標準用量,在樹冠下開溝施用。“常噴”是指在茶樹生長過程中要經常噴灑葉面肥,用0.5%的尿素溶液或稀釋濃度為180~200倍的茶樹一噴早對樹冠進行均勻噴灑。
茶樹是葉用作物,其光合作用對水分需求量大,保證水分供給是獲得高產的重要措施。大棚茶澆水應依照“少噴勤灌”的原則,隨時補充水分,采用微灌技術更好。
3.2溫度管理白天棚溫22~28℃,超過30℃時應通風降溫,夜間保持10~15℃,低于5℃時應加溫保護。另外,茶樹喜陰濕環境,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80%,遇高溫強光照天氣時應采取遮蔭措施。
3.3病蟲害防治茶園害蟲冬天多數冬眠,故對大棚冬茶構不成威脅,勿需施藥。對一些病害如茶赤葉斑病等,可在停采期間用苯菌靈、多菌靈等溶液噴灑預防保護。絕對禁止在茶園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以確保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無公害茶。
4采收與炒制
大棚茶品質優、銷路好、價格高,大多制成高檔名優茶。采收時要做到采摘適時、方法得當、嚴格標準、適當留養。在此基礎上突出1個“早”字,當蓬面上有5%的新梢達到采摘標準(1葉1芽初展)時,立即采摘。
制茶按市場需求可制成不同造型,日照地區常制成曲條形、扁形和針形茶。每種造型均有其獨特的制作工序,但大致都分成4部分:一是攤放晾干。在竹墊或水泥地面上攤放2~4小時,厚度3~5cm,鮮葉含水量降到70%左右即可。二是殺青。為提高殺青質量,做到殺勻殺透,必須遵循“高溫殺青、先高后低,抖悶結合、多抖少悶,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的原則。三是造型。包括手工造型和機器造型。四是干燥。將茶葉中的水分降到5%左右。常用制茶機械有6CSM-30型名茶殺青機,6CRM-25型名茶揉捻機,6CH-3型自動名茶烘干機,6CD-42型名茶多功能機,皆是發展茶葉機械化技術的優選機型,值得大力推廣。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