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藍色菇:菇體生長過程中,菌蓋邊緣產生藍色暈圈,甚至整個菇體均變為藍黑色,直到采收時也不褪色。
預防措施:增溫措施采用日光、暖氣、電熱等方法為好。如果采取燒柴、燒煤來增溫,應裝置封閉的傳熱、排煙管道,不宜在菇室內直接搭建爐灶。
2、大腳菇:原基發生后,菌蓋分化與發育速度不一致,表現為只長菇柄,下粗上細,不長菇傘,菌蓋的直徑小于柄的直徑而形成大腳畸形,這種菇的柄質較硬,商品價值較低。
預防措施:抓好通風和合理噴水。即使遇到連續低溫天氣,產菇期也要掌握在一天氣溫較高的時間內,進行短時間的通風換氣,噴水要勤,但不可一次噴水過重。
3、瘤蓋菇:菌蓋表面出現瘤狀或顆粒狀突起物,在菇內稱之為起泡或起皺,菌體表現生長緩慢。嚴重時,菌蓋僵縮,菇體停止生長。
預防措施:冬季栽植平菇時,必須弄清栽培品種的菇體正常生長發育能耐受的最低溫度,搞好保溫增溫措施,控制菇床溫度。采取變溫刺激措施時,也應控制在菇體發育的適宜溫度范圍內,而且降溫過程不要時間過長。一般中溫型品種應控制在8℃以上,低溫型品種應控制在0℃以上。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