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選擇優良品種小麥籽粒品質、產量性狀既受品種遺傳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響。究其關系:遺傳是內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選擇優良品種是實現冬小麥優質、高產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我院小麥優質、高產育種起步早,早期選育的煙農15、近期選育的煙優361、煙2801等品種不僅具有畝產600千克的潛力,而且品質指標也達到國家優質小麥標準。
(二)精耕細耙、培肥土壤選地力水平在畝產500千克以上的麥田,耕層土壤有機質1.2%以上,全氮0.09%以上,水解氮70ppm,速磷25ppm,速鉀90ppm。施用基肥標準:畝施有機肥5000千克,純氮9千克,P2O511.5千克(按P2O5折算為25千克磷酸二銨),K2O75千克,硫酸鋅1千克,缺硼的地塊用硼砂0.5千克。培肥土壤是冬小麥優質高產保證。
(三)精量勻播,創造優質群體實行精量勻播,降低群體起點。生育前期促早發壯苗;中期減少無效分蘗,創建合理優質群體;后期保花增粒,提高粒重。精量勻播有利于提高單株生產力,是高產栽培的主要技術環節。同時,該技術能有效防止小麥倒伏引起的產量降低、品質惡化,是優質栽培的基礎。
(四)優化投肥結構,實施"氮肥后移"據我們研究表明,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氮肥用量(不超過總施氮量20%),并調節氮肥基追比例1:1,追施氮肥時間由返青、起身期推遲至拔節、孕穗期,即"氮肥后移"技術,有利于實現冬小麥的產量、品質雙重提高。"氮肥后移"技術結合精量勻播,對塑造理想株型、優化群體結構、提高分蘗成穗率和穗層整齊度、減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數、延緩植株衰老、提高后期光合效率、改善品質等具有顯著效果,是冬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的核心技術。
(五)科學灌溉,及時防治病蟲害據我們化驗分析,灌溉有降低小麥蛋白質含量的趨勢。若把灌溉與增施氮肥量相結合,則產量和蛋白質含量同時增長,二者呈正相關。因此,優質高產麥田播種前必須澆足底墑水,確保足墑下種,對冬前底墑充足、群體適中的麥田,可不澆冬水,將生產上傳統的起身水,結?quot;氮肥后移"技術移至拔節、抽穗期,這樣就形成了肥水合理運籌的技術體系。冬小麥生產后期,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小麥的銹病、白粉病、赤霉病,進一步提高冬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