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由于我國各麥區的自然生態氣候和栽培耕作條件復雜生產水平差異很大,根據多年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經驗,在此總結出了選用小麥良種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1)堅持選用審定品種的原則。根據國家和省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結果選用品種。克服盲目求新的思想,不要受某些廣告或片面宣傳的影響,引進未經試驗的品種,以免給生產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凡大面積種植的品種,必須是通過區試和生產試驗,并由國家或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品種。國家或各省區域試驗,一般在不同生態區均布有試驗點,試驗代表性、準確性較高,對品種的適應性、抗逆力、產量等性狀的鑒定比較客觀、準確,所以經國家或省審定通過的品種一般均能在其適應區內廣泛應用。
(2)根據當地自然和栽培條件選用品種,做到良種對路,良法配套。有的人一聽說某一品種好,不問種性、適宜范圍,就盲目種植,結果高產品種種到中肥地力,肥水滿足不了,產量潛力不能發揮,或者是春性品種在早茬種植,暖秋冷冬年遭受凍害,損失很大,反過來卻說品種不好。選用良種時必須考察自然栽培綜合因素,良種良法一齊推。一是根據當地氣候生態類型特點選用品種。各地氣候生態類型不同,對品種的要求也不一樣。如在晴朗、干燥、日照充足、幼穗分化時間較短的北方冬麥區,一般宜選用抗寒性好、分蘗力強的多穗型冬性品種。而在多陰雨、溫度大、日照少、穗分化時間較長的南方冬麥區,則應選用耐濕性強、休眠期長的春性大穗型品種。處于北方與南方冬麥區過渡地帶的黃淮冬麥區,一般宜選用分蘗成穗率中等,產量三要素協調的半冬性和弱春性中間類型品種。二是根據生產條件和水平選用品種。選用良種,首先要考慮豐產性,而小麥良種的豐產性與栽培條件密切相關,因此選用品種時首先要考慮本地的生產條件和生產水平。在水肥條件好、生產水平高的地區,應選用耐肥抗倒、增產潛力大的高產品種;在大面積中產區應選用適應性較強、豐產性較好的品種;在肥水條件差的山區、沙堿地應選用耐旱、耐瘠能力強的良種。三是根據耕作制度、作物茬口選用良種。耕作制度的改革往往對小麥品種有新的要求。如在復種指數較高的地區,一般要求晚播早熟品種。在間作套種區要求株型緊湊、矮稈抗倒的品種。又如在黃淮麥區騰茬早的早播麥田,選用半冬性品種,在晚茬用春性、弱春性品種。四是根據當地自然災害特點選用良種。選用品種應注意分析本地區病蟲、自然災害特點,選用的大面積推廣良種必須對當地主要自然災害(寒、旱、濕、干熱風、穗發芽等)以及病蟲害有較強的抗耐性,以達到豐產豐收之目的。
(3)選用品種必須綜合評價。選用和推廣品種既要以區試和生產試驗結果為依據,又要辯證客觀。不單純以試驗中的產量高低和長相好壞取舍品種;不唯抗病、恐病、見病就全盤否定,片面追求免疫品種。要全面衡量品種的綜合性狀和穩產性。大面積推廣的良種應該是優點多、缺點少,特別是綜合性狀優,遺傳基礎豐富,對主要病害具有較好的耐病性和抗病性,抗主要自然災害、產量高而穩。即群眾歡迎的“豐年大增產、平年小增產,災年不減產”的品種。對一些特殊適性的品種,可配合特殊栽培措施應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