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高臺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轄9個鄉(鎮),135個行政村,總耕地面積2.17萬公頃,屬一熟制灌溉農業區,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玉米是高臺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04~2006年穩定在0.49萬公頃左右(2004年0.51萬公頃,2005年0.46萬公頃,2006年0.51萬公頃)。玉米黑粉病過去在我縣一直是零星發生,常年發病率2%~3%,基本不造成為害。但隨著制種玉米面積的擴大,制種新品種(組合)的無序引進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變化,玉米黑粉病的發生為害也日趨嚴重,一般田塊發病率在5%~15%,高者達30%~50%,已嚴重制約著我縣玉米及玉米制種業的健康發展。據調查,2004年玉米田黑粉病發生面積0.08萬公頃,占玉米面積的14.90%,平均發病率4.50%;2005年玉米田黑粉病發生面積0.12萬公頃,占玉米面積的26.90%,平均發病率7.40%;2006年玉米田黑粉病發生面積0.23萬公頃,占玉米面積的45.80%,平均發病率12.80%。尤其是一些感病組合發病較重,發病率達30%~50%以上。根據調查情況看,該病發生特點:一是不同品種(組合)間發病差異明顯。如沈單系列和鄭單系列的品種組合發病率高于農大系列的品種組合。二是不同栽培方式發病程度不同。如:連作、密植、偏施氨肥的田塊發病重,反之則輕。三是發病部位多集中于雌穗、莖稈和葉鞘部位,葉片和雄穗上一般很少發病。玉米黑粉病的發病盛期一般在抽穗前后的1個月內。
1 癥狀
玉米黑粉病又稱黑穗病、瘤黑粉病,俗稱灰包。玉米黑粉病最顯著的特征是在發病部位形成腫瘤狀灰包,在玉米的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凡是地上部幼嫩組織和器官如莖、葉、花、雄蕊、雌蕊、果穗都可被害。被害組織腫脹成瘤、病瘤未成熟時外包有薄膜,初期為灰白色,有的帶有淡黃色,以后逐漸變為灰白、灰黑色;成熟后,瘤內全部變為黑粉(病菌的冬孢子),薄膜破裂后,黑粉散出。病瘤的大小因發生部位而異,葉片病瘤較小如豆粒大小,而果穗上、莖稈上的病瘤較大常如拳頭大。
2 病原
黑粉病由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黑粉菌目黑粉菌侵染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病菌侵入寄主后,菌絲體即在薄壁細胞組織中生長,并產生一種類似生長素的物質,刺激寄主細胞,使之膨大增殖形成腫瘤。菌癭成熟產生的冬孢子為球形或卵形,表面具有明顯細刺,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長期存活,但集結成塊的冬孢子,無論在地表或土內存活期都較長。
3 傳播途徑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病害。病原菌的冬孢子在玉米收獲時遺落在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冬,成為下年的主要初侵染來源。種子上粘附的冬孢子是本病遠距離傳播的途徑。春夏季溫度適宜時,冬孢子就開始萌發,形成擔孢子及次生擔孢子,隨氣流、風、雨、昆蟲等傳播。
4 發病條件
4.1 氣候條件 氣候是病害發生的關鍵因素,可以說在土壤中存在大量病原菌的前提下,玉米黑粉病的發生與否,主要決定于氣候條件,冬孢子萌發適溫為25~30℃,最高為35~38℃,最低為5℃,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發生。
4.2 耕作栽培條件 玉米地多年連作或玉米收獲后不能及時將玉米稈運出田外處理,田間積累大量的冬孢子,使玉米黑粉病的發生有了必要的條件。
4.3 品種的抗病性 一般雜交種比其親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種抗病力強,果穗的苞葉厚而緊的較為抗病,耐旱的品種也較為抗病。
4.4 外部條件 蟲害、冰雹、風雨以及人工去雄造成的傷口,也有利于病害發生。
5 病因分析
5.1 土壤帶菌率上升 殘留在土壤、病株殘體上的冬孢子是玉米黑粉病主要的初侵染源。近年來,隨著玉米制種面積的擴大,給輪作倒茬帶來困難,重茬迎茬面積不斷擴大,有利于黑粉病菌的有效積累,初侵染源逐年增加,致使玉米黑粉病的發生為害呈嚴重態勢。
5.2 制種田親本抗病性差 據2004~2006年調查,凡是從四川、遼寧、河南、陜西引入的自交系親本如豫玉22號、鄭單958等品種的親本高感黑粉病,病株率在50%以上;一些云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的組合如遵玉4號、遵玉5號等,亦高感瘤黑粉病。而周圍的大田玉米黑粉病卻發生較輕,這也充分證明了制種田親本抗性差是導致黑粉病趨重發生的主要原因。
5.3 氣候條件適宜 適宜的氣候條件是導致玉米黑粉病流行的外因。黑粉病的冬孢子在相對濕度98%~100%時即可萌發,在水滴中萌發很快,因此降水有利于黑粉病的發生流行。7月份是我縣玉米抽雄吐絲期,也是我縣高溫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最高溫度達35℃,平均溫度27℃,為病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5.4 農事動造成植株傷口較多 田間間苗、抽雄、取雜等諸多的農事活動造成傷口,是人為造成該病侵染和傳播的重要途徑,致使黑粉病發生為害加重。
5.5 防治措施不到位
一方面由于制種親本資源的限制,選擇抗病親本的措施難以落實;另一方面隨著制種面積的擴大,輪作倒茬,伏秋深翻,摘除病瘤等重要的綜合防治措施落實不到位;同時作為應急控害措施的化學防治由于費時、費工、成本高等因素的影響,組織統一防治的措施不能進行,致使病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大量危害。
6 控制對策
玉米黑粉病是一種局部侵染性病害。結合該病在我縣發病的特點和病因分析,對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應采取控制減少菌源、選用抗病良種、加強田間管理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6.1 控制侵染來源
這是玉米田控制該病危害的主要措施。玉米收獲后要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秋季深翻土壤,減少越冬菌源;實行2~3年輪作倒茬、還田的秸稈必須清除病瘤、病株殘體,施用經過高溫發酵充分漚熟不帶病原菌的凈糞,以減少菌源的累計。在玉米生長季節,如發現病瘤,必須及時割除,割除的病瘤裝入塑料袋帶出田外燒毀深埋,絕不能隨手亂扔,以防病菌在田間土壤中擴散和積累,造成重復侵染。
6.2 加強田間管理
要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增加有機肥投入,培育肥力,平衡施肥,防止過量施氮肥,適時灌溉,促進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尤其在后期應加強肥水管理,在抽雄前后適時灌溉,以防當時玉米受旱削弱了玉米的抗病力而使病害加重。及時防治玉米螟、棉鈴蟲等害蟲,減少植株傷口,同時應盡量減少農事活動造成的機械傷口,增強植株的抗逆性,降低病菌的入侵機率。
6.3 種植抗病豐產良種
從長遠看,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各制種企業在引進制種新品種(組合)時,一定要考慮其抗性問題。應盡量選擇抗病性較好的品種(組合),若種植高度感病品種(組合)時,必須在生長期內加強該病的調查監控,確保其它防治措施及時到位。大田應選用農大108等抗黑粉病的品種。
6.4 種子處理
選用包衣種子。包衣種子除了可防治玉米黑粉病等土傳病害外,還可防地下害蟲。目前最好用3%敵萎丹(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按種子量的0.30%包衣,既能減輕瘤黑粉病的發生,還可控制多種鐮刀菌引致的玉米苗枯、莖基腐及根腐病的危害。
6.5 藥劑防治
6.5.1 選擇適宜藥劑。近年來在黑粉病的防治上主要用禾果利(烯唑醇)、粉銹寧(三唑酮)和福美雙等藥劑進行預防,但防治玉米黑粉病的效果欠佳。經試驗,用30%愛苗乳油和25%金力士乳油對黑粉病具有較為理想的控制效果,防效分別達到92.40%和88.60%,可作為防治制種玉米黑粉病的首選藥劑。另外,33%好力克乳油,防效84.20%也可作為搭配藥劑輪換使用。
6.5.2 適時噴藥。一般發病年份應噴藥2次,第1次噴藥時間為玉米灌頭水前(6月上、中旬),每噴霧器水(15kg)中加30%愛苗乳油5ml,或25%金力士乳油3ml;第2次噴藥時間為玉米抽雄前(6月下旬),每噴霧器水(15kg)中加30%愛苗乳油5ml,或25%金力士乳油3ml。病害重發年份需噴藥3次,即抽雄后7月20日前再噴1次藥,以控制病害發生和蔓延。噴藥一般掌握在晴天的上午9~11時或下午4~6時。
最后,運用農業措施和藥劑處理種子等,只是停留在防治的水平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菌源的危害,推廣抗病良種,才是徹底解決黑粉病的根本途徑。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