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小白菜絲菌核葉腐病又稱小白菜葉片腐爛病,全國分布廣泛,除為害白菜外,還可侵染水稻、花生、芋、茭白、大豆等。
癥狀主要危害葉片。被害葉片初呈沸水燙狀濕腐型病斑,早露未干時病部呈灰綠色。干燥時病部轉呈灰白色,嚴重時全葉腐爛,僅殘留主脈,并延及葉柄和莖部腐爛。在患部可見蛛絲狀菌絲體和由菌絲體糾結而成的白色絨球狀菌絲團(幼嫩菌核)和蘿卜籽粒狀物(老熟菌核)。蛛絲狀物、白色絨球狀物和蘿卜籽粒狀物皆為本病不同階段表現的病征。也是別于小白菜細菌軟腐病癥狀。
病原RhizoctoniasolaniKti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初生菌絲無色,直徑4.98-8.71μm,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處多縊縮,并具1隔膜,新分枝菌絲逐漸變為褐色,變粗短后糾結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變為淡褐或深褐色,大小0.5-5mm。菌絲生長最低溫度4℃,最高32-33℃,最適23℃,34℃停止生長,菌核形成適溫23-28℃。
發病特點病菌主要以菌核遺落在土中越冬,并成為本病初侵染來源,萌發抽生菌絲進行初侵染致病。發病后病部上的菌絲借接觸或攀纏作用向鄰近植株蔓延,再次侵染,使病害得以擴展。由于病菌發育適溫為28-32℃,菌核在高溫(27-30℃)及濕度充足條件下極易萌發,故風雨頻繁特別是臺風雨多的季節和濕悶的天氣最有利于本病發生。前作稻紋枯病發生嚴重的田塊,或用病稻稈作覆蓋物,或偏施氮肥,都易誘發病害。品種間抗病性有一定差異。在華南地區,“北海夏白菜”、“福建黃葉”和“坡頭黑葉”表現較抗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
(2)注意選地,勿在前作稻紋枯病或大豆紋枯病嚴重的田塊種植。
(3)加強田間管理。
①勿用紋枯病稻稈作覆蓋物,如需覆蓋,應選用黑遮光網,以減少菌源。
②加強肥水管理。注意勿偏施氮肥和過度澆水,提倡適時追肥和噴施葉面營養劑,促進植株早生快發,壯而不過旺,縮短生長周期,提早收獲。
③田間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收獲后結合深翻整地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來年菌源。
(4)藥劑防治。
加強檢查,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并噴施5%井岡霉素水劑500-700倍液,或28%多井懸浮劑800倍液,或20%氟紋胺(望佳多)可濕粉600-800倍液,2-3次,隔7-10天1次。
常用藥劑井岡霉素、多井、氟紋胺。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