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黃瓜霜霉病是湖南省黃瓜生產上最常見的病害,該病在各個黃瓜產區均有發生,具有發生快、流行迅速等特點,經常造成黃瓜生產的重大損失,發病田,嚴重可減產10%~30%,局部田塊可導致植株死亡率50%以上,甚至絕收。黃瓜發生該病后,葉片枯黃,結瓜少而小,拉秧提前或未結瓜就死亡,嚴重影響黃瓜的產量和品質。為此,我們從2005年開始對黃瓜霜霉病的防治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綜合防治措施,分述如下。
1防治現狀
1.1防治方式單一、化學防治占主導
盲目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的現象普遍存在。由于化學防治相對省工省時、防效迅速明顯,廣大農戶依然把它當作防治黃瓜霜霉病的首選,甚至唯一選擇,很少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等其他防效相對較慢的防治措施。大量重復施用化學藥劑不僅加大了病原菌的選擇壓力,從而降低防效,而且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
1.2防治藥劑老化、防治方法不科學
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兼容性好的新農藥因為相對價格較貴,推廣應用速度不快,許多農戶仍長期使用甲霜靈、乙膦鋁等常規內吸性殺菌劑防治黃瓜霜霉病,見病就打、重復使用同種或同一類型的藥劑,導致病原菌對這些殺菌劑普遍產生了抗藥性。另外防治方法不科學,施藥不及時,造成防效不理想;防治次數多,用藥量大,農藥殘留量超標,安全衛生質量受到威脅。
1.3施藥器械落后、防治技術不到位
黃瓜霜霉病防治器械仍以20世紀70~80年代推廣的工農-16型手動噴霧器為主,費工費力,跑、冒、滴、漏現象嚴重,農藥有效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得不到保障。且進行防治時采用噴雨或粗噴霧的方法,或用水量不夠,致使黃瓜葉面等發病部位藥液覆蓋不周,降低了防治效果。
2綜合防治措施
2.1農業防治
①清潔菜園,病區滅菌處理黃瓜收獲后,拔除殘株敗葉集中漚肥或燒毀,以減小殘留在田中的病原數量。重發病地塊,在收獲結束、拔秧之前,每667平方米用5%石灰水100kg均勻噴布全株和地面或每667平方米用熟石灰粉20kg進行噴粉處理。
②種子處理用50℃溫水恒溫浸種20min,撈出后冷浸3~4h,進行藥劑拌種,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1∶1混合,按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3%拌種,拌種后催芽播種。
③培育壯苗選好苗床,進行苗床消毒,培育無病壯苗,可用50%福美雙、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等量混合,每1平方米用混合藥8g加細干土20kg混勻制成藥土,1/3撒入苗床,2/3蓋種。苗期噴施1次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止病原侵染。適時換茬移栽。
④提高耕作水平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或實行水旱輪作;推行套種技術,如辣椒間作套種黃瓜;適當提早定植,避開發病高峰期;選擇地勢高、通風好、排灌自如、雨住溝干的田塊;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優良黃瓜品種作接穗實行嫁接防病。
⑤加強栽培管理控制種植密度(3700~3800株/667平方米),采用雙行高壟插簽種植,簽高2m以上,株行距30cm×60cm。在黃瓜生長的中后期及時整枝吊蔓,減少葉面重疊,有利于空氣流通,降低空氣濕度。及時清除老葉和病葉病枝,進行集中燒毀或者填埋。科學灌水,有條件的地方盡量采用滴灌、膜下軟管滴灌或膜下溝灌技術,時間最好安排在晴天的上午。推廣地膜全覆蓋栽培技術。
⑥科學施肥一是增施有機肥,可于定植前667平方米施5000kg優質有機肥和30kg磷酸二銨作底肥,按1m的行距開50cm深的溝,溝內施40cm深的有機肥,上面撒施磷酸二銨。二是巧施地面追肥,植株生長期間對有機肥和無機肥的吸收比例約2∶1,黃瓜采收后隔10天每667平方米隨水追施20kg尿素或硫酸銨水,同時追施腐熟有機肥,以保證各種營養元素的充分供應,增強植株抗病性。三是適時噴施葉面肥,盛瓜時在葉面噴0.5%糖尿液(白糖、尿素各0.5kg,加水100kg),可顯著提高植株抗性。
2.2選抗性品種
當前種植的黃瓜品種中,高抗霜霉病的品種很少,小斑類型、鈍角類型、少斑類型和瘤狀物少的類型相對較抗霜霉病;植株長勢茂盛、根系發達、節間短、葉片大、葉色綠的品種抗性好。抗病性較好的品種有中農2號、中農7號、中農8號、中農1101號、津春2號、津春3號、津春4號、津雜2號、津雜3號、津雜4號、天津密刺、碧春、杭州青皮、日本小青瓜等,可根據不同的栽培條件和季節合理選用。
2.3生物防治
芽孢桿菌Z-X-3、Z-X-10對黃瓜霜霉病菌的萌發有良好地抑制作用,對黃瓜霜霉病的治療和保護效果甚至超過了化學藥劑克霜氰;另外,申宏波等人在黃瓜上噴施一定濃度的Harpin蛋白制劑,可促使植株葉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增加而提高黃瓜對霜霉病菌的抗性。
2.4生態防治
①變溫管理結瓜期晴天日出后,使棚(溫)室的溫度迅速上升到25~30℃,達到30℃時通風,使溫度最高不超過33℃;下午適當通風使溫度降至20~25℃;上半夜溫度控制在15~20℃,后半夜控溫在10~13℃。陰天、下雨天應適當通風。當外界最低氣溫高于12℃時可整夜通風。
②高溫悶棚利用霜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30℃以上活動緩慢、42℃以上停止活動甚至死亡的特性,在霜霉病發生初期采用高溫滅菌的方法處理2~3次,能有效控制該病的流行。選晴天上午10∶00左右關閉大棚,將溫度計掛于黃瓜生長點附近,使棚內溫度盡快升至45℃左右,保持2h,然后緩慢放風降溫。由于高溫易對黃瓜造成灼傷,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苗期或植株生長弱的大棚不宜采用;二是連續陰雨天后忽然轉晴禁止采用;三是悶棚的前一天或當天上午必須澆水,以保證黃瓜的需水和棚內的濕度;四是悶棚期間應不斷檢查棚溫和植株生長點的情況,嚴防高溫灼傷。
③濕度調節霜霉病菌孢子產生的適宜相對濕度為85%以上,將棚內的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能有效防止霜霉病的發生。在外界氣溫高于18℃時,開棚通風,降低棚內濕度,同時要完善排水設施,防止棚內積水。
2.5化學防治
①適宜的防治時間和次數黃瓜霜霉病蔓延速度很快,預防和發病初期施藥控制其發生流行。定植緩苗后噴灑1次藥,以預防病原菌侵染;開花初期應及時噴施1次殺菌劑,防止植株受病原菌感染。發病初期即田間急性型病斑大量出現后立即開展防治,一般田間葉病率達到5%時開始用藥,隔7~10天(多雨天氣6~7天)再噴1次,連續2~3次,注意每月噴霧次數不多于4次。大雨、大霧后及時防治,效果較佳。
②科學用藥一是用好用足對口藥劑,在一定范圍內,用藥量越多,殺滅病原菌的效果越好;二是提倡不同藥劑合理輪換使用,尤其要注意保護性殺菌劑和內吸性殺菌劑之間的交替或混用,既可以有效延緩病菌抗藥性的產生,又能提高防治效果;三是進行藥肥混噴,防病的同時提高黃瓜產量;四是掌握好噴藥時間,根據藥劑對溫度、濕度和光照的要求,把握好最佳噴霧時間,一般不宜在中午前后噴藥;五是大力推廣使用彌霧機和低容量噴霧,這樣藥液霧滴細、附著力強,殺菌全面,不留死角,可保證噴藥質量,提高農藥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③對口殺菌劑藥效較好的有80%大生可濕性粉劑、58%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2.2%普力克、50%安克、53%雷多米爾、60%滅克可濕性粉劑、52.5%抑快凈水分散粒劑、72%霜疫清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甲霜靈銅可濕性粉劑、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25%烯肟菌酯乳油、25%阿米西達懸乳劑、69%的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另外植物源藥劑石楠枝、合歡葉、必效散、大黃、側柏葉等提取液的抑菌效果也很突出。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