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紫蘇野螟PyraustaphoenicealisHubner屬鱗翅目螟蛾科,可以為害紫蘇、荏、糙蘇、丹參、澤蘭等藥用植物,分布在河北、浙江、福建、臺灣等省區。
為害特點幼蟲食害寄主葉片,咬斷植株的嫩梢,受害率高達50%,嚴重影響紫蘇等生長發育。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6-7mm;翅展13-15mm。頭部桔黃色,頭兩側具白條紋。觸角微毛狀。下顎須黃褐色。下唇須向前平伸,上側黃褐色,下側白色。胸部、腹部的背面黃褐色,腹面、足白色。前翅充滿紫紅色,內橫線波狀紋向外傾斜,外橫線在Cu1到ML脈之間彎曲,內側有1條朱紅色帶,外緣線、內緣線朱紅色。后翅的頂角深紅褐色,從前緣到臀角上方具斜線1條。
卵扁圓形,灰白色或淺黃色。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16-18mm,分青綠和紫紅兩種色型。頭部淺褐色,具深褐色點狀紋。沿背中線、氣門下線兩側及腹中線生斷續白色帶。前胸背板兩側和后緣黑色,中后胸及1-8腹節各有3對黑色毛片。
蛹棕黃色。
發生規律年生3代,以4齡幼蟲在殘葉或土縫內結繭越冬。翌春4-5月化蛹,越冬代成蟲于5月下旬始見,交配產卵、孵化幼蟲,7-8月為害重。8-9月部分第二代末齡幼蟲及第三代幼蟲陸續滯育越冬。夏天卵經3天孵化,幼蟲期10-15天,蛹期6-9天。成蟲產卵前期3天,產卵期l0天左右,每雌產卵180粒,把卵產在葉背面。幼蟲喜吐絲把葉卷成筒狀,蟲體藏在筒中剝食葉片。進入末齡后常出筒活動,把嫩枝咬斷,老熟后在葉內或土縫中結薄繭化蛹。天敵有雷賴氏奴模菌寄生在幼蟲上。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合理間作、套作,防止玉米螟轉移,合理混種,誘集玉米螟產卵,然后及時滅卵。
(2)生物防治。
在2、3代玉米螟產卵盛期釋放赤眼蜂,每667m2釋放l萬頭,連放二次。幼蟲期噴灑白僵菌或Bt乳劑。
(3)藥劑防治。
加強預測預報,在二代玉米螟百株卵塊超過3.72塊、三代百株超過4.97塊或新梢受害株率3%,應在卵孵化高峰期,馬上噴灑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0%對硫磷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5%銳勁特懸浮劑1500倍液、20%敵氰乳油2000倍液、25%廣克威乳油2000倍液、20%滅多威乳油2000倍液。
常用藥劑溴氰菊酯、對硫磷、辛硫磷、銳勁特、敵氰、廣克威、滅多威。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