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所謂人工養蛙,就是依據生物學及生態學原理,利用模擬生態環境及綜合人工條件,對林蛙進行限制性、集約化養殖的方法。
1.選址與建場
⑴選擇場址:人工養蛙場一般占地面積小,人工建筑設施密集,便于管理,同時也要使林蛙的主要生活條件得到滿足,能在人工養殖場內高密度地生活。因此,在選址時應重點考慮以下兩個自然條件。
①植被條件。要選擇土質肥沃、雜草豐盛的園地或庭院等一些較為平坦的地帶,或選擇背風向陽、鄰近山森的灌木叢、疏林地作為理想的建場地。
②水源條件。養蛙場內要有常年不斷的河水、溪水、泉水,一年四季不干涸、不斷流,能滿足林蛙繁殖期、休眠期的安全用水,以及保持場內地表較高的濕度。
⑵場內設施建設
根據林蛙各生物學時期的需要,可將人工養蛙場內的設施分為兩個部分:生產設施與輔助生產設施。生產設施是指林蛙在各生物學時期所要利用的人工設施,主要包括產卵池、孵化池、蝌蚪飼養池、變態池、圍欄、飼養圈、越冬場等。輔助生產設施是指辦公場地等。
①產卵池和孵化池。可建一池既當產卵池,又當孵化池,一池兩用。該池要選擇在地勢較為平坦、自然光線充足的地方修建。其面積可視飼養規模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投放種蛙約10組,或待孵卵團約10團。池壩高約70厘米,池內水深維持在10~15厘米,池底為一斜波,池水一側深,另一側淺。進、出水口設在同側,排泄方便,并在進、出水口設網,以防蝌蚪逃跑。
②飼養池和變態池。飼養池和變態池的修建方法與產卵池大致相同,池深一般為50厘米,中央應設安全坑。在飼養池外圍應設圍欄,以防幼蛙逃跑。
為延長林蛙生長時間、使其早孵化、早變態,可將飼養變態池設在大棚內,以提高環境溫度。
林蛙飼養圈:林蛙飼養圈是幼蛙和成蛙采食和生長發育的地方。
飼養圈可分為永久性飼養圈和簡易飼養圈兩種。養蛙者可根據實際經濟條件選擇建設。
永久性飼養圈。其所用的材料一般為磚、石或水泥預制板。圈墻高約70厘米,上沿向圈內折成90度角并沿長10厘米。一個飼養圈,可養幼蛙約1萬只,或成蛙約3000只。圈角應呈圓弧形。小圈外須設高1米的圍欄,將場區圍住。
簡易飼養圈。簡單飼養圈一般借助木樁、鐵線及塑料薄膜等材料,構筑每個圈20~30平方米的小圈數個,然后于全部小圈外再設一層圍欄。
2.越冬場所
林蛙越冬是人工養殖的重要環節。為使林蛙能安全越冬,要因地制宜地修建室外越冬池、越冬窖、地下室或室內冬眠池等,以供林蛙越冬之用。
①室外越冬池。室外越冬池的修建要求面積選定在1000~3000平方米,可作為10萬只成蛙或100萬只幼蛙的冬眠場所。
②越冬窖。越冬窖一般深約2米,由磚、石及水泥等建成,窖底為土層,四角呈圓弧形,大小可依林蛙的數量而定。窖底放厚約0.5米的石頭、樹葉或木桿等物。窖口留通氣孔,并有防鼠、防蛇設施。
③室內冬眠池及地下室。有條件的人工飼養場可利用地下室或在室內修建冬眠池,以供林蛙冬眠用。室內冬眠池深約1.5米,磚石水泥結構,不漏水,池底放厚約20厘米的落葉,其大小可視林蛙數量而定,室內冬眠池一般每平方米可投放100~200只成蛙,或300~500只幼蛙。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