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本病又稱鵝副傷寒,是各種家禽都發生的常見傳染病,主要危害幼鵝,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表現為腹瀉、結膜炎和消瘦等癥狀,成年鵝呈慢性或隱性經過。
一、病原
病原為多種沙門氏菌,主要為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鴨沙門氏菌和雞白痢沙門氏菌。該病病原抵抗力不強,60℃15分鐘失去致病性,普通消毒藥能很快使之滅活。但該菌在土壤、糞便和水中能生存很長時間,最多達280天之久;該菌毒素較耐熱,75℃1小時仍不能滅活。
三、流行病學特點
病禽和帶菌禽是本病外源性感染的傳染源,同時本菌又是條件致病菌,在健康鵝消化道中都有存在,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發生內源性感染。本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污染的種蛋的垂直傳播,少數情況下可通過呼吸道傳播。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土壤及鵝舍環境等都是本病的傳播媒介。各種應激因素,如不良的環境、不利的天氣、長途運輸等都是促使本病發生的誘因。
三、癥狀與病變
經蛋垂直傳染的雛鵝,在出殼后數日內很快死亡,無明顯癥狀。出殼后感染的雛鵝,表現食欲不振、口渴、腹瀉,呈稀粥樣或水樣,常混有氣泡,呈黃綠色;肛門周圍被糞便污染,干涸后封閉泄殖腔,導致排糞困難;眼結膜發炎、流淚、眼瞼水腫、半開半閉;鼻流漿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腿軟、呆立、嗜睡、縮頸閉目、翅膀下垂、羽毛蓬松;呼吸困難,常張口呼吸。多在病后2―5天內死亡。成年鵝無明顯癥狀,呈隱性經過。
主要病變在肝臟,肝腫大、充血、表面色澤不均,呈黃色斑點,肝實質內有細小灰黃色壞死灶(副傷寒結節);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腸粘膜充血、出血、淋巴濾泡腫脹,常突出于腸粘膜表面,盲腸內有白色豆腐樣物;有時有卵巢、輸卵管、腹膜的炎性變化。
四、診斷
本病缺乏特征性癥狀及病變,經臨床和剖檢檢查只有初步懷疑本病,確診只能做病原學檢查。
五、防制
預防本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保持種鵝健康,慢性病鵝必須淘汰。孵化前對種蛋和孵化器進行嚴格消毒。雛鵝與成年鵝分開飼養,并做好衛生消毒及飼養管理工作。
對有發病的雛鵝群可進行藥物治療和預防,常用藥物有:
①氯霉素,肌注12―15毫克/只鵝,或以0.05―0.1%濃度混料飼喂,連用3―5天。
②環丙沙星或氟哌酸,按0.05―0.1%混飼,連喂3天。或氟哌酸片半粒/鵝口服,連用3天。
③鮮大蒜搗爛,按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汁內服,即可預防,也可治療。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