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鵝棘口吸蟲病是由卷棘口吸蟲寄生于鵝的直腸和盲腸中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患鵝表現有下痢,貧血,消瘦,出血性腸炎等變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鵝、鴨等多種家禽可以感染,在我國流行甚廣,對幼雛的危害性極大。
(1)病原特征。
病原體。
棘口吸蟲病的病原為棘口吸蟲,屬棘口科。棘口吸蟲種類很多,我國已發現本科吸蟲近120種。常見的為卷棘口吸蟲、宮川棘口吸蟲和強壯棘口吸蟲等。以卷棘口吸蟲最為普遍。
蟲體形態。卷棘口吸蟲呈長葉狀,呈淡紅色,體表有小刺,蟲體長7.6~12.6毫米,寬1.26~1.60毫米。其特點是蟲體前端具有發達的頭冠,頭冠上頭棘35~37個,口、腹吸盤相距較近,口吸盤大于腹吸盤。卵黃腺發達,分布在腹吸盤后蟲體兩側。
蟲卵。橢圓形,金黃色,大小為114~126微米×64~72微米,蟲卵稍尖的一端有一卵蓋。
(2)生活史。
棘口科吸蟲的發育需要兩個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螺或蝌蚪等。蟲卵隨鵝等終宿主的糞便排出體外,適宜的條件下在水中孵化出毛蚴,鉆入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椎突螺、蘿卜螺等),在其體內經胞蚴和一、二代雷蚴、后發育為尾蚴,尾蚴離開第一中間宿主進入水中,遇到第二中間宿主淡水螺(扁卷螺、豆螺等)、蜆、蝌蚪后,進入其體內發育為囊蚴。鴨、鵝食入了含有囊蚴的蝌蚪或螺而被感染。囊蚴中的童蟲附著在腸壁上,大約經過16~22天發育為成蟲。成蟲寄生于直腸和盲腸。
(3)流行病學。棘口吸蟲流行較為廣泛,尤其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自治區更為多見。放養的或飼喂過水生植物的家禽,發病率高。對幼雛的危害性極大。
(4)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由于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使消化機能發生障礙,表現為食欲不振,下痢,貧血,消瘦,生長發育受阻,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剖檢時可見有出血性腸炎變化,在直腸和盲腸黏膜上附著有許多淡紅色的蟲體,引起腸黏膜的損傷和出血。
(5)防治措施。
在本病的流行地區,應做好消滅其中間宿主淡水螺的工作。每年應對鵝群進行有計劃的驅蟲,并對驅蟲后的糞便進行嚴格處理。應及時清掃禽舍,對糞便進行堆積發酵,殺滅蟲卵。
驅蟲可使用氯硝柳胺(每千克體重100~150毫克,1次口服)、丙硫苯咪唑(每千克體重15毫克,1次口服)、硫雙二氯酚(每千克體重100~200毫克,配成混懸液,分兩次口服)和吡喹酮(每千克體重10毫克,1次口服)等藥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