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雞球蟲病是現代集約化養雞業中最為常見、多發和危害極大的腸道寄生性原蟲病,其防治困難,發病率為50%~70%,死亡率嚴重時可高達80%,給養雞業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2004年3~4月份南充市順慶區許多鄉(社)的各大養雞場中,雞球蟲病的發病率都很高,并繼發或并發其他細菌性或病毒性等疾病,給當地養雞業帶來較為嚴重的損失,并給生產者的診斷和防治帶來了諸多困難,成為危害該地區養雞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調查范圍和方法
1.1范圍來源南充市順慶區養雞場(規模以500只以上統計)共計100000只不同日齡的雞。
1.2調查方法主要通過在疾病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抽樣調查,走訪養雞場(戶)及禽藥公司技術服務人員的診斷記錄、藥物銷售記錄等作出的統計分析。
2調查結果
2.1發病情況調查根據診斷過程中走訪養殖戶,其雞球蟲病的發生、死亡等情況。
該地區的平養雞球蟲病發病率較高,且趨于“幼齡化”(白羽肉雞較其他品種雞略高,調查中籠養方式未見此病流行)。雖死亡率不高,但增加了用藥成本,阻礙了雞個體的生長發育,降低飼料轉化率,影響效益,給養殖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2.2發病原因調查通過調查得出雞球蟲病是普遍存在、經常發生的,無論技術多么先進,設施及管理多么嚴格,雞球蟲病還是照樣發生,而設施及管理落后的雞場球蟲病更為厲害。由于雞肌胃的機械作用使球蟲卵囊壁破裂,孢子囊脫出,進入腸道,在胰蛋白酶和膽汁作用下,子孢子脫囊并隨食糜到達寄生部位,鉆入上皮細胞內繼續發育到釋放出成熟的裂殖子。由于裂殖體的大量繁殖,破壞腸上皮細胞,導致血管破裂,腸上皮細胞崩解,從而影響腸黏膜的完整性,失去屏障作用,引起消化機能的紊亂,營養物質不能吸收,從而出現貧血、消瘦、血痢、抵抗力下降并容易感染病毒性細菌性等疾病。嚴重時由于腸道繼發感染,引起炎癥,腸道出血,腸芯、腸壁變薄等病變,被破壞的上皮細胞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敗后瓦解,以及蟲體死亡崩解后產生大量毒素,被機體吸收造成自體中毒,從而在臨床上表現出精神委頓、食欲下降、運動失調等癥狀。
由于球蟲是直接發育型,不受中間宿主的限制,球蟲卵囊又具有極強的抵抗力,常規的衛生防疫措施及常用消毒劑不能阻止或殺死球蟲卵囊的發育及散播,加之集約化飼養導致了該病的暴發。所以必須將防治該病的各種因素綜合考慮才能有效抑制球蟲病的發生。
3綜合防治措施
從病發原因的調查情況看來,雖然雞球蟲病的發生受到雞品種、日齡、環境衛生、應激性、墊料管理措施、氣候條件、飼料營養及飼料顆粒大小等因素影響,歸根到底都是由球蟲生物學特性所決定的。球蟲的種類不同,其致病力就有所不同。球蟲病的暴發取決于雞只感染致病力強的球蟲卵囊的數量,數量達到一定量才導致發病,否則雞只不表現出球蟲病的癥狀,因此更具有隱蔽性。雞球蟲病的防治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3.1藥物防治
3.1.1藥物現狀抗球蟲藥物從20世紀40年代到今天,已報道的藥物有50多種,其中一些藥物由于毒性大或療效不理想被淘汰。目前生產中應用的有20余種,大致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離子載體抗生素,如莫能霉素、鹽霉素、馬杜霉素、海南霉素等;第二類化學合成藥物,如吡啶類中的氯羥吡啶,胍類中的氯苯胍、地克珠利、甲基三嗪酮等。在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球蟲病的防治都是通過抗球蟲藥物來解決的。
但是,抗球蟲藥存在著很大的缺陷,球蟲極易對藥物產生耐藥性,并可同時對多種藥物產生耐藥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耐藥性問題在我國特別嚴重,加之抗球蟲藥容易殘留于禽蛋和禽肉中威脅人類健康。在人們崇尚綠色食品的今天,藥物殘留問題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不僅如此,抗球蟲藥占去了飼養周期中藥費開支的很大部分,在飼料中添加預防性抗球蟲藥的費用約0.1元/雞,發生球蟲病時進行治療的藥費為0.1~0.3元/雞,甚至更高,而一個飼養周期藥費和疫苗的總開支才0.6~1.0元/雞。
3.1.2藥物使用長時間、低濃度、單一地使用某一種抗球蟲藥,球蟲很容易對該藥產生耐藥性,甚至對化學結構相似、作用機理相同的同類藥物及其他藥物也會產生交叉耐藥性,致使藥物防治效果下降,甚至完全失效。因此,要通過適當的用藥方法延緩耐藥性產生,增加藥物的使用壽命。
3.1.2.1連續用藥從雛雞10~15日齡起,飼料中連續不斷添加一定量的某種抗球蟲藥,可以完全抑制球蟲卵囊形成,此方法用藥多,成本較高,適用飼養周期短的肉仔雞。
3.1.2.2漸減用藥5~6周齡前用全量添加抗球蟲藥,以后每階段逐漸減少25%藥量,到12~14周齡完全停藥,使攝入的孢子化卵囊難以完成其生活史,使雞反復輕度感染從而產生免疫力,減藥時要仔細觀察雞群狀況,以確定減藥是否正確。減藥期長短視藥效而定,藥效越長則減藥期越長,但此法減藥期若用藥不足容易導致耐藥蟲株產生,適用于后備種雞。
3.1.2.3輪換用藥季節性地或定期性(如每隔一段時間)改換另一化學結構不同或作用峰期不同的抗球蟲藥,以避免耐藥蟲株的產生,及時將藥效已下降的抗球蟲藥替換下來。
3.1.2.4穿梭用藥在同一批雞的不同飼養期,換用兩種或三種不同性質的抗球蟲藥以避免產生耐藥性。應注意的是,此方法若應用不當,非但沒有阻止耐藥蟲株的產生,反而使輪換用藥更容易導致多重耐藥蟲株的產生。
3.1.2.5聯合用藥在同一飼養期內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具有協同作用的抗球蟲藥以增強藥效,延緩抗藥蟲株的產生。球蟲無性繁殖分為第一代裂殖生殖和第二代裂殖生殖兩期,第一代是球蟲感染后的第1~2天,第二代是球蟲感染后的第3~4天。抗球蟲藥發生作用的主要階段是該抗球蟲藥物作用的峰期。作用于第一代裂殖生殖的抗球蟲藥,其作用峰期較早,對球蟲起預防作用,但因為是作用于球蟲發育生活史的早期階段,所以不利于動物抗球蟲免疫力的形成,如氨丙林、莫能霉素、拉沙洛霉素。作用于第二代裂殖生殖的抗球蟲藥,其作用峰期較晚,是球蟲病發生階段,用于治療球蟲病效果較好,如磺胺類藥物、三字球蟲粉等,因此,生產實踐中采用作用球蟲不同發育階段的藥物連用,增加抗球蟲藥物效果。
3.1.2.6耐藥性監測進行實驗室藥效檢測,檢測藥物作用效果,預測藥物的使用壽命。必要時進行現場球蟲敏感性檢測,及時準確地發現球蟲的耐藥性,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球蟲藥,防止不必要的浪費。
3.1.2.7藥物創新在生產實際與診療過程中,合理使用老藥,研究老藥新用的路子,挖掘藥物的應用潛力;積極開發新藥,尤其是國產的新型抗球蟲藥的探索和篩選,高效、低毒、廣譜的且不影響機體對球蟲建立免疫力的、無藥殘兼抗菌作用的抗球蟲藥;大力挖掘中草藥制劑,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治雞球蟲病的途徑和方法。若中西結合,不僅有利于防治球蟲病,也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相對降低用藥成本。
3.2大力發展疫苗免疫預防球蟲病球蟲病的特點是雞只一次感染大量的卵囊才引起發病,無論是球蟲強毒疫苗還是弱毒疫苗,其免疫劑量對雞均是安全的。抗球蟲感染的免疫主要是胸腺依賴性的,為T細胞介導的細胞內殺害,這一過程主要是針對無性繁殖期即裂殖生殖期。實踐證明,雞只重復感染球蟲2~3次后,即可產生堅強的抗球蟲免疫保護力,從而讓雞只免受球蟲病的侵害。
目前,國外在生產上推廣使用的球蟲疫苗有Coccivac、Livacox、Paracox、Immucox等,但是價格都非常昂貴;國產球蟲疫苗也在生產中逐漸推廣使用,這些疫苗多數是早熟蟲株選育的弱毒活卵囊。但是,球蟲疫苗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除了價格高外,由于球蟲疫苗產生免疫力要在雞的體內循環2~3次,需要14~21天才能產生足夠的保護力。因此免疫的時間應盡早進行,一般在1~5日齡,以便盡可能地在野毒感染發病之前建立保護。接種方式一般采用飲水、噴霧和拌料。但與其他疫苗不同的是,球蟲疫苗接種的成功與否還受墊料溫度(卵囊只有在外界條件適合的條件下才可完成孢子化生殖成為有感染力的卵囊,此條件為22~28℃的溫度、70%的相對濕度、充足的氧等因素)影響。只有孢子化卵囊被雞吞食完成2~3次循環才能產生免疫能力。因此,在接種完成后必須保證墊料的溫度符合要求及50%以上的相對濕度,在3~4周齡內雞群擴欄時必須考慮到已混有孢子化卵囊的糞便,利于球蟲在雞體內完成多個循環從而建立堅強的免疫力。接種期間飼料中不得含有抗球蟲藥,否則會對雞體內球蟲疫苗蟲株的生活史產生阻礙作用,使產生免疫力所必需的生活史循環中斷,從而導致免疫失敗。若墊料中存在有野毒蟲株卵囊,養殖戶為保持環境衛生,往往及時處理糞便,導致疫苗循環中斷,也是免疫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多數抗菌藥如慶大霉素、林可霉素可以與這些球蟲疫苗共用,但廣譜抗菌藥如磺胺類、四環素類就不可與球蟲疫苗共用。我國大多數農村養殖戶對球蟲生活史等生物特性不了解,因此把球蟲疫苗與其他疫苗等同看待,所以出現了花大價錢做了免疫后還是發生球蟲病。因此,像球蟲疫苗這樣的制劑應由畜牧獸醫站銷放,并要大力普及宣傳球蟲病的各種相關知識,使疫苗發揮其最好的作用。
總的看來,雖然目前球蟲疫苗應用與相關技術還處于不斷完善階段,不過前景是值得期待的,通過疫苗免疫預防還是具有安全、高效的抗球蟲功效,為徹底解決抗球蟲藥物的耐藥性問題、徹底根除藥殘問題,降低養雞成本和死淘率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所以要加強科研力度,與國際接軌,研發出使用更為方便、價格更為低廉、效果更為明顯的、安全的、可靠的球蟲疫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國,養雞行業中通過疫苗免疫預防球蟲病將逐漸成為球蟲病控制的主要措施。
3.3環境因素及飼養管理球蟲的發育需要特定的環境,疫苗使用的成功也要求適合的環境,因此環境因素是預防和治療球蟲病的關鍵。環境的控制與保護是由飼養者來完成,所以環境因素與飼養管理密不可分。
3.3.1搞好環境衛生,建立良好的飼養空間飼養密度過大,運動場潮濕,舍內外清潔衛生差,以及各種應激因素,均可導致機體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從而易感染球蟲而發病,特別是育雛階段室內溫度較高、墊料濕度大時,就形成了球蟲卵囊發育成孢子化卵囊的最佳條件。如果通風不良,空氣污濁使舍內氨氣、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就會促進球蟲病的發生,有時甚至是發病的直接原因。還應該注意的問題是間歇光照比連續光照發生球蟲病的危險性更高,因為無光照期間舍內溫度、濕度適宜,提供了卵囊孢子化的機會。開燈后,雞積極地翻動墊料,食進卵囊的數量增加,同時間歇光照降低了飼料消耗,也降低了抗球蟲藥的攝入量。所以要嚴格搞好飼料飲水衛生管理,防止糞便污染。同時及時清除糞便,堆積發酵殺死卵囊,清洗籠具、飼槽、水具等,對地面進行定期清刷、消毒(使用能產生游離氨的消毒劑,70%的氨水可能100%地抑制球蟲卵囊的發育,10%的甲酚皂也有抑制球蟲卵囊發育的功能),保持雞舍干燥,空氣流通,注意光照強度、時間的調整和把握,減少、減輕人為因素,盡量避免自然因素對雞只造成應激反應。養殖戶之間應相互協作,共同努力,保持周邊環境的良好衛生,減少疾病傳播。
3.3.2飼喂科學注意各種營養物質及藥物的合理攝取,保證雞群健康。
3.3.2.1保護腸道黏膜,促進腸黏膜的修復,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提高雞只對球蟲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3.3.2.2根據病情合理添加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尤其暴發球蟲病時,維生素A、K、C要加倍喂服。
3.3.2.3增加營養,以玉米、葡萄糖補充能量,日糧中適當增加豆餅或魚粉含量,提高蛋白質水平,飼料中可添加不溶性粗砂或粗纖維飼料,促進肌胃蠕動,增加機械摩擦,破壞球蟲卵囊及孢子囊,減少發病率。
3.3.2.4補充體液,調節體內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彌補發病造成的血液、組織液的大量流失。用“先瀉后復”法解決,即先用瀉藥促進毒素及壞死黏膜的排除,然后再用腸道收斂劑、止瀉修復腸黏膜等措施消除自體中毒。飼喂抗球蟲藥一定要了解所喂料中是否添加抗球蟲藥物,以免重復用藥,導致中毒或效果不佳。
3.3.2.5通過飲水給藥,健胃利尿,保證雞群健康生長。籠養蛋雞育成前在地面飼養,用藥同肉仔雞,一直到上籠后的一周停藥。
4小結
全面認識球蟲病發生的特點及與其他疾病的關系,早發現早治療,對管理及營養等誘發因素采取相應措施。完善消毒及衛生措施,加強生物安全。通風換氣,改善空氣質量,保證舍內空氣清新。制訂科學合理的用藥、喂料、疫苗防疫或疫苗和藥物防疫相結合的管理方案。進一步開發更為安全、廣譜、高效、使用簡便的藥物及疫苗。大力宣傳農業畜牧科學技術知識,加強和完善各種監督機制等,減輕球蟲病及其他疾病的危害,使我國畜牧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