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年來,南方三黃雞養殖業發展迅速,本公司也由最初的幾萬套種雞發展到今天的幾十萬套。隨著飼養規模的不斷擴大,管理方面也亦由粗放到精細。根據筆者的實踐總結,整理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三黃種雞的飼養管理方案,現將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和經驗提出來,供同行參考。
1三黃種雞上籠后的管理(即育成期的管理)
由于育成期的雞群體型、體重、均勻度以及性成熟期直接影響到產蛋性能,直接關系到經濟效益。因此,在育成時期必須做好以下幾點的工作。
1.1體型的控制三黃雞的骨骼在最初70天內生長迅速,80天時骨架可完成75%,84天完成90%以上,之后生長緩慢,到140天骨骼發育基本完成。體重的發育在140天時達到全期的75%,以后發育緩慢,一直到252~280天時雞的生長基本停止。
1.2限制飼養為了避免出現體重偏輕或超重的現象,在育成期就要對雞群進行適當的限料。具體喂料量要根據雞的品種、雞的健康狀況而定。如:上籠日齡是90天左右的雞,喂料量為:前2~6天喂40~50g/(羽?天),7天后喂50~60g/(羽?天),半個月后喂65~70g/(羽?天)。天氣冷時可適當喂多些,以供足能量。上籠日齡是120天左右的雞,喂料量為:前10天喂50~55g/(羽?天),之后慢慢加料到高峰期的80~85g/(羽?天)。
1.3光照控制性成熟為避免出現早產、小蛋、脫肛、推遲開產等現象的發生,在育成期必須控制好光照。為促進其產蛋,只要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就應進行光照刺激。①體重達到開產體重時,以增加光照來刺激其產蛋,控制體型體重的繼續生長,從而提高整個產蛋期的產蛋量和蛋料比。②當產雞群產蛋率達到5%時,及時給予光照刺激,以滿足其生殖發育的需要。③如果種雞達到140天時仍沒有產蛋,應及時給予光刺激來提高產蛋量。
2產蛋前期(即產蛋5%時)到產蛋高峰前期的管理
2.1進雞日齡后備種雞最好是112天(16周齡)左右上籠,最遲不超過18周齡上籠,這樣既有利于種雞開產前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又可以安排相應的免疫工作。
2.2進雞后應對雞群消毒除冬季之外,上籠后的雞群必須連續帶雞消毒3~5天,冬天可半個月進行一次全群雞飲水消毒。需要說明的是,飲水消毒的正確做法:飲水消毒的目的是把飲水中的病菌殺死,而不是讓雞把消毒水喝到體內。一般來講,消毒液應在水中放置20分鐘左右才能讓雞飲用,否則會破壞雞體內許多有益菌。為避免病菌對消毒水的耐藥性,消毒水的品種不要太單一,而要各成分的消毒液輪換使用。要養成勤消毒的好習慣,每周消毒2~3次,熱天每日消毒一次。
2.3準確計數上籠后必須對雞群數量進行清點,以便數據化管理。
2.4雞的健康檢查雞在回籠后總會對陌生的環境和突變的天氣等各種因素作出敏感的反應,從而易發病。因此,在開產前期做好種雞的各項預防工作至關重要。具體檢查項目如下:每天喂雞前先走上一圈雞舍,檢查是否有病死雞;喂料后檢查雞的精神狀態、采食和飲欲是否正常;檢查雞所拉出的糞便是否有異樣;檢查雞群中是否有吃不到料、喝不到水的現象等。飼養員在檢查后,必須及時解決所發現的問題。
2.5統一投藥進雞后要立即做一次保健性投藥,不管雞群健康與否,都要連投3天,特殊情況4~7天或全群肌注。
2.6統一驅蟲進雞后要進行定期驅蟲,可在飼料中加入丙硫苯咪唑或阿維菌素驅蟲。
2.7免疫工作進雞后1個月內完成全部免疫,嚴禁不免、遲免或漏免以及劑量不足。首次免疫在7~15天內進行:新城疫-傳支-減蛋綜合征三聯疫苗,0.5ml/羽肌肉注射;禽流感疫苗,頸部皮下注射0.5ml/羽。特別應注意的是,有些養殖戶喜歡在雞的胸部肌肉注射,針頭插入角度不對時,會刺破內臟而使雞死亡或者疫苗吸收不好,使局部肌肉壞死。第二次免疫在首次免疫7天后進行,傳染性喉氣管炎疫苗:雞群滴眼,1羽份/只。
2.8增加光照若進雞時是90日齡左右的雞,到17周齡即體重符合要求或體重稍大于標準體重時,可將光照時數增至13小時,以后每周增加30分鐘直至光照時數達到16小時厭;若體重偏小的雞則應在130日齡,雞群開始產蛋時再進行光照刺激。(備注:光照應慢慢增加,如果突然增加太長的光照,就易引起產蛋時脫肛;光照強度要適當,不宜過強或過弱,過強易產生啄癖,過弱則起不到刺激作用。)
2.9飼料的轉換轉料時間約為145~150日齡。開產前的2周內,雞體骨骼鈣的沉積能力最強,為了使以后母雞高產,降低蛋的破損率,減少產蛋雞疲勞癥的發生,在增加光照的同時一定也要將預產料及時轉換為產蛋期喂的產蛋料或高峰期喂的飼料。轉料時一定要有一個換料過程(即適應期),即將預產料和產蛋料兩種料配合在一起,由少至多飼喂5~7天后再全部轉換為產蛋料,否則會因轉料應激而引起雞拉稀。
2.10種公雞的培育
2.10.1用來作種用的公雞大多在60~65日齡選種。
2.10.2為使公雞在整個母雞產蛋期內保持有效的配種,必須讓公雞在140天期間骨架發育良好,以便慢慢性成熟的公雞與140日齡的新母雞入舍混群,這樣更有利于公雞的性條件反射,使公雞快步進入性成熟期。
2.10.3公雞睪丸的發育:睪丸的發育開始于10~15周齡之間,15周齡以后則加速發育。在性發育期間,極為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每周的體增重。因為體重的任何減輕都會限制睪丸的發育并因而限制此后的精液產量。所以一定的飼養密度和足夠的飼料供給是公雞10周齡到性成熟階段內的關鍵因素。
2.10.4種公雞應供給專門的飼料和定期補足維生素A、D、E等營養品。
2.10.5授精前1周要給公雞每天進行背部按摩和采精訓練。
3種雞產蛋高峰期(211~280日齡)的管理
高峰期的母雞新陳代謝旺盛,消化能力強,采食量大,幾乎每天產一個蛋。由于產蛋勤,生理負擔重,抗應激能力減弱,易得病,因此應加強高峰期管理。
3.1防止意外干擾保持飼料的不變,保證正常的操作規程,正常的供水和安靜的生產環境,防止意外干擾。
3.2少投藥物無特殊情況,除供足維生素和鈣外,盡量少投喂對產蛋有影響的藥物(如四環素類、磺胺類、氨基糖苷類等藥物)和進行免疫接種工作。
3.3正確掌握人工授精技術一般要求3人一組,采精時1人抓雞1人采精,輸精時2人翻肛1人授精,而且要求操作人員訓練有素和相對固定。在操作中要堅持標準規范和技術要求,不能粗心大意、隨心所欲。
3.3.1每次授精后授精器械要用生理鹽水沖洗或沸水蒸煮消毒,晾干備用。不能用消毒液直接沖洗,否則殘留在集精杯和貯精管內壁的礦物污垢和消毒劑成分會影響精子的活力。
3.3.2采精時避免精液被公雞的糞便、尿液、血或采精手法太重造成的毛屑污染,精液一經污染必須棄掉。
3.3.3采精后的精液要保"鮮"。在公母雞自然交配下的精液,從公雞的輸精管直接射入母雞的輸卵管,其生存的環境變化不大。雞的體溫一般在40.3~41.7℃,人工采精后若集精杯暴露于過冷或過熱的環境中會導致精子的活力下降,而且隨著時間的加長而加劇。特別是冬季,溫度較低,在輸精時要搓熱雙手后再把集精杯緊握在手掌心,使精液的溫度接近雞和人的體溫;并且要求現采現用,時間越短越好,最好在20分鐘左右用完精液。而在實踐操作中,有些養戶在授精時普遍都存在精液"受涼"、操作不規范的問題:授精時,自己翻肛自己授精(用授精槍);把裝有精液的量杯放在地上、桶上,放在自己胸前的口袋里,用藥罐裝著,從不用或少用棉花擦拭污染物,翻肛不好授精太淺,精液倒流在肛外等。導致授精率低而自己卻找不出原因。
3.3.4授精的深度授精深度一般2~3cm,1ml精液約授20~30只雞為宜,初次授精和后期的雞用量稍多些為好。翻肛時輸卵管要翻正,擦凈肛門的糞便以防污染,不宜太淺,否則精液會倒流。
3.4確保公雞使用期限和精液質量
3.4.1種公雞應單獨配有低鈣日糧,飼料中鈣含量過高,容易引起公雞睪丸萎縮從而影響精液質量和配種能力,含鈣量不能超過1%。
3.4.2種公雞在配種期內,日糧中可適當添加魚肝油和維生素A、D、E,有助于改善和提高精液的品質。
3.43公雞一般使用到350日齡后,受精率開始下降,精液品質開始變差。如果場內后備種公雞夠用的話,在高峰期間立即以后備公雞更換,淘汰老公雞,可延長種蛋受精率的高峰期。
3.5雞舍內的通風換氣排出舍內多余的熱量和空氣中的水分;提供新鮮氧氣的同時,排出有害氣體;減少舍內灰塵,提高空氣質量。
3.6做好日常管理
3.6.1定時定量喂料。種雞在產蛋高峰期要加強人工護理,具體要考慮雞的日齡、產蛋率、氣溫的變化來確定飼料的供給,保證供料均勻。
3.6.2保證清潔足夠的飲水。產蛋雞的飲水要充足,斷水就會影響產蛋及蛋殼的質量。
3.6.3每月定時定量補充維生素和砂子。飼喂維生素時應少量多餐,每周3~4次,用于減輕應激,改善蛋殼質量和著色;喂砂:每1000只雞每次喂7.5kg,每月2次,用于消食健胃。
3.6.4隨時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采食和糞便情況,及時做好病死雞、每天的產蛋和喂料、用藥等情況的準確記錄。
3.6.5為切斷病源,防止疾病傳播,種雞場要謝絕外人參觀和雞只互相竄欄,做到防重于治。雞舍內外都要經常清潔消毒、鏟除雜草。
3.6.6每2~3天清除雞糞一次,有效地減少氨氣的產生,亦可在飲水或飼料中添加益生素。
3.6.7定期清洗飲水器和料槽,半月進行一次飲水消毒,防止細菌病毒孳生繁殖。
3.7高峰期的喂料量及光照高峰期喂料量最好在77~83g,不能超過85g,否則在高峰期因喂料過多產蛋多,導致后期產蛋下降快和肥雞多。光照時間的穩定:種雞在20~22周齡左右開始慢慢加光,第一次加光從8小時/天可一次性加到14小時/天,以后每兩周增加1小時,直到加光到16小時為止,并一直維持到產蛋結束、雞群淘汰。現實中有很多雞舍的光照達不到16小時,所以有養戶說沒有產蛋高峰期或是高峰期不高。特別是冬季,除了晚上幾個小時的足夠光照外,白天的自然光照遠遠不足,有部分雞舍周圍還有一層黑簾圍擋。在光照不足的條件下,必須拆下黑簾。
3.8疾病的預防和控制由于新母雞產蛋高峰期來得快,持續時間長,應在不同階段添加預防藥物(最好每個月針對用藥預防1~2次),防止發生輸卵管炎、腹瀉、呼吸道疾病等。如果發現雞腹瀉、糞便異常時應立即用藥,而不應忽視,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導致蛋殼變差、受精率變低、產蛋量下降等,否則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生產水平。產蛋高峰期常發病如下。
3.8.1輸卵管炎:臨床癥狀為拉血蛋,蛋殼薄、軟、白、破,產蛋下降。用藥:卵管嘉(富特)+阿莫西林或氨芐青霉素+魚腥草或穿心蓮等解熱清涼的中草藥(在開產時和產蛋期最好用產蛋多多精、卵管嘉定期每月預防一次);維生素C或小蘇打飲水。
3.8.2腸炎:發生腸炎時,大多表現為雞尾毛易沾水、濕,肛門臟。發病初期不明顯,如不及時治療,嚴重時產蛋率很快下降。用藥:喹諾酮類、廣譜青霉素類藥(如:氨芐西林、阿莫西林)以及中草藥等。用藥時應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合理使用藥物。若病情不是很嚴重,除了喹諾酮類、廣譜青霉素類藥和中草藥類藥可以使用外,其他類藥應慎重使用,否則會影響產蛋和受精率。
水樣拉稀、腹瀉:可用維生素C或小蘇打、葡萄糖飲水,喂些中藥。
消化不良:可用干酵母、乳酶生,同時喂砂每1000只雞每次7.5kg。
黃糖糞便:可喂氨芐青霉素、阿莫西林、中草藥。
3.8.3鼻炎:在高峰期時,若雞舍內通風不良,氨氣味濃,消毒不勤,環境衛生差或前期沒用藥預防,易導致高峰期引起鼻炎,特別是在冬春季節。一旦發生鼻炎時,產蛋量下降很快,疾病也傳染很快。腫頭腫臉不吃料,但死雞很少。用藥:磺胺藥最敏感。配合TMP、小蘇打一起使用(附:大部分養戶怕喂磺胺藥會影響產蛋,于是就用其他的呼吸道藥治療。經大量實踐證明:發生鼻炎時,用磺胺藥治療產蛋是在下降,但不用時產蛋下降更快。病好后,產蛋量還可恢復到相近原來的水平)。
3.8.4脂肪肝:由于長期飼喂能量和蛋白質過高的飼料,導致肝臟脂肪量增加而致病,高溫季節易發病。表現為:雞冠蒼白、腹大下垂、體溫升高,最后雞冠、腿變冷。常突然死亡,多為肝破裂所致。用藥:生物素(1g/10kg飼料,連喂半個月)、氯化膽堿、維生素B12。
4產蛋雞高峰后期的飼養管理(281日齡之后)
產蛋雞后期體重幾乎不再增長,產蛋率也隨著天數的增加逐漸下降,蛋殼質量也慢慢變差。因此,應及時調整飼料營養,加強管理。
4.1補鈣要使后期的雞盡量多產優質蛋,合理供鈣特別重要。一個正常的蛋殼約含2~3g的鈣,但鈣在雞體內的存留率僅為50%~70%,因此產一個蛋要4g的鈣。如果鈣不足雞吃料就會變多,體重就會增加,使肝中脂肪量沉積增多,容易造成脂肪肝(在5~6個月時經常可見);如果飼料中鈣過多,會使雞吃料變少,影響產蛋率。鈣嚴重不足時,會使蛋殼變差,產軟殼蛋和無殼蛋,甚至母雞癱瘓,發生籠養蛋雞疲勞癥。大多數母雞都是夜間形成蛋殼,第二天上午產蛋。下午16∶00~17∶00是補鈣的黃金時間,對于蛋殼質量差的雞群每100只雞每天下午可補充500g的貝殼粉或石粉,讓雞群自由采食。
4.2及時淘汰低產、病殘、弱、不產蛋等無經濟價值的雞應及時淘汰,這不但可以節約飼料、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雞群的整齊度,而且能減少疾病的發生。
4.3高峰后期的減料為了保持種母雞高產的持久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合格種蛋的產量,高峰過后必須減料。如果不減料,雞的采食量超過了其產蛋的需要量,它可以通過脂肪沉積而繼續增重,脂肪多是影響高峰后期產蛋和受精率的關鍵因素。所以應根據雞的體重和產蛋量的變化適當調整喂料量,以調節脂肪的沉積速度。對于產蛋量較高的雞群第一次減料不應早于34周,并且減料要逐步進行。減料總量約為高峰期喂料量的8%~12%,減料原則是先快后慢,一周減料0.5~1g/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