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南陽市中藥材儲量豐富,中醫藥工業較為發達,全市現有大、中、小型中藥材加工企業14家,年加工能力3億多千克,產值25億多元,副產中藥渣2億多千克。一直以來,大量中藥渣被當作垃圾處理掉。如何有效利用中藥渣,使之變廢為寶,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了多領域的研究。我們通過食用菌替代物栽培研究,將中藥渣與棉子殼等農業副產品按一定比例混合,作為栽培雞腿菇的基質,下腳料再混入稻草、棉子殼、麥秸、玉米芯等,又可作為栽培草菇的優質基質,真正實現了中藥渣的循環利用。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在西峽、浙川、內鄉等縣示范推廣1200萬袋,均取得雞腿菇150%、草菇60%以上的生物轉化效率。利用中藥渣栽培白靈菇、木耳、雙孢菇、金針菇的栽培試驗正在加緊進行之中。
1、生化機理
1.1營養雞腿菇、草菇屬草腐性菌類,菌絲能分泌產生多種同工酶,可有效分解吸收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能直接利用淀粉、葡萄糖、蔗糖等,不能直接利用乳糖。中藥材的藥效成分被提取后,其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含量尚豐富,并含有一定量的淀粉、氨基酸和無機鹽等,輔以棉子殼、麩皮、玉米粉、稻草、麥秸等,能為雞腿菇、草菇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和碳氮源。
1.2溫度雞腿菇屬中高溫菌類,菌絲生長溫度5℃~35℃,適宜溫度20℃~28℃;子實體發育溫度18℃~22℃,適宜溫度15℃~22℃。草菇屬高溫型菌類,菌絲適宜溫度28℃~35℃;子實體生長發育適宜溫度30℃~35℃。
1.3濕度雞腿菇菌絲生長基質濕度65%左右,空氣相對濕度65%~70%為宜;子實體生長發育基質濕度65%~70%,空氣相對濕度85%~90%為宜。草菇生長基質濕度68%~70%,空氣相對濕度70%~75%為宜;子實體生長發育基質濕度70%~75%,空氣相對濕度90%~95%為宜。
1.4光照雞腿菇與草菇均屬好氣性真菌,氧氣充足且二氧化碳濃度0.2%~1.5%時有利菌絲生長發育,二氧化碳濃度大于3%時會抑制菌絲生長;子實體生長發育需大量新鮮空氣,對二氧化碳濃度較為敏感,超過0.2%,即不利于其生長。
1.5酸堿度雞腿菇菌絲在PH值2~9時均能生長,以7~8為宜;草菇菌絲在PH4~11時均能生長,以9~10為宜。
2、栽培技術
2.1雞腿菇栽培采用袋料發菌,蔭棚脫袋覆土栽培。
2.1.1菌種制備從正規科研單位購進母種。菌絲在BA培養基+0.3%磷酸二氫鉀+0.2%硫酸鎂中能正常生長,20℃~28℃條件下經15~20d菌絲可長滿試管斜面。原種采用麥粒、谷粒種,輔加玉米粉5%,石灰粉3%、石膏1%、過磷酸鈣1%,20℃~28℃條件下培養18~20d菌絲可長滿瓶。栽培種采用棉子殼種,輔加5%中藥渣(使菌絲初步適應栽培基質)、10%麩皮、10%玉米粉、3%石灰、1%石膏、1%過磷酸鈣,20℃~28℃條件下經20d左右菌絲可長滿塑料袋。
2.1.2栽培季節雞腿菇屬中高溫型菌類,子實體生長發育適溫15℃~22℃,豫西南地區以9~10月接種,11~12月出菇為宜。
2.1.3栽培基質配備根據當地中藥渣等資源情況,我們選配丹參、杜仲、甘草、柴胡、山茱萸、板蘭根、地黃、黃芪、黃芩等其中幾種混合藥渣。參考配方有:①混合中藥渣50%,棉子殼25%,麩皮10%,過磷酸鈣1%,石膏1%,石灰13%;②混合中藥渣46%,棉子殼30%,玉米粉5%,麩皮5%,過磷酸鈣1%,石膏1%,石灰12%;③1昆合中藥渣55%,棉子殼20%,麩皮10%,鈣鎂磷肥2%,石灰13%。以上料物加入0.5%多菌靈均勻混合,含水量65%(手捏料物指縫間有水滲出為宜),PH值調節至8~9。
2.1.4堆悶發酵將拌好的料建堆發酵,料堆寬1.5m,高1m,長度不限,上蓋薄膜升溫發酵。3~4d料堆中心溫度達到65℃以上時,進行翻堆,翻堆要透翻。翻堆后每3d翻堆2次,一般7~8d完成發酵。
2.1.5裝袋接種:將發酵好的料堆散開,用0.5%石灰水再次調節水分,使料均勻持水65%。栽培袋選用45cm×25cm×0.03cm的聚乙烯袋。料溫降至30℃以下時,采取兩頭加中間的三層接種模式,裝袋要勻實,用種量5%~8%。
2.1.6發菌養菌接種好的菌袋層堆于長寬高50m×7m×2.3m的蔭棚內暗光發菌。初期少量通風換氣,棚內保持適量(2%以下)二氧化碳濃度,經常翻袋散熱,剔出發病菌袋另作處理。調控蔭棚內溫度20℃~28℃,空氣相對濕度65%~80%。隨著菌絲生長,應不斷加強通風換氣,并逐步加大空氣相對濕度。30~35d后菌絲可長滿塑料袋。
2.1.7營養土制備選擇肥沃的菜園土、稻田土或河泥土,曬干,打碎,混入5%發酵好的中藥渣,過磷酸鈣2%,石灰3%、尿素0.5%,扣膜后,用甲醛和高錳酸鉀薰蒸消毒處理48h以上,調節備覆土水分含量25%~30%,要求手捏土成團,落地即散。
2.1.8脫袋覆土雞腿菇菌絲生長達到生理成熟后,須在土中吸收有機物扭結形成原基,進而分化成子實體定向出菇。覆土前3d用甲醛及高猛酸鉀薰蒸消毒,棚室內四周撒上生石灰。脫去發好菌的菌袋薄膜,將菌棒臥式擺放于畦床內,間距3~4cm,中間用備土填平。畦床擺滿菌棒后,上面覆備土3cm厚,覆土后澆一次重水,次日床面薄撒一層石灰粉。以后加強棚室通風換氣,調控室內溫度20℃~28℃,空氣相對濕度70%~80%,7d后逐漸增加散射光。管理精細,一般覆土后10~15d菌絲長滿床面,床面菌絲部分吐黃水,即達到生成成熟,逐漸扭結形成原基,即進入出菇管理期。
2.1.9出菇管理菌蕾現出5d前,噴一次結菇水,2d前料面再薄撒一層石灰粉。菌蕾出現后,加強溫度、水分管理,保證料面持水量70~75%,空氣相對濕度85%~90%。搞好室內通風換氣,室內溫度保持在15℃~22℃。
2.1.10采收及采后管理管理得當,菌蕾形成7~10d后,子實體長至鐘形或圓柱形,顏色由淺變深,菌蓋與菌柄尚未分離(開傘)時,分級分批采收,采收前1d細霧噴水,采收時盡量少帶泥土。一茬菇采收后及時清除菇床上的死菇、菌根及其它殘留物,適當補充一些營養和水分。營養補充以1%磷酸二銨,0.3%尿素,0.3%葡萄糖,0.2%硫酸鎂等混合液為主,床面有厚菌被的用刀挑破,將營養液直接噴在料面上。搞好溫度、濕度、通風、換氣管理,7~15d后可采下潮菇。一般可采收4~5茬菇。
2.1.11病蟲害防治雞腿菇栽培環境高溫高濕,易發生病蟲害,應搞好綜合防治。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物理和化學防治為輔、綜合防治”的原則。①用多菌靈、百菌清、石灰、甲醛、高錳酸鉀、酒精、熱蒸氣、石炭酸、臭氧等防治綠霉、赤霉、木霉、鬼傘菌等真菌、細菌、病毒害;②通過科學栽培、管理,如充分發酵、高壓滅菌、通風換氣、加蓋防蟲網等可防治部分病蟲害;③限量使用敵敵畏、辛硫磷毒餌、溴氰菊酯、食鹽、石灰、魚藤酮、線蟲清、功夫菊酯等藥劑可防治跳蟲、殼子蟲、菇蠅、菇蚊、線蟲、螨類、蝸牛、蛞蝓等病蟲害。切記,化學農藥不能直接噴在菇體上。
2.2草菇栽培采用床畦地下直栽模式,蔭棚覆土出菇。
2.2.1前期準備雞腿菇栽培的翌年2~3月份,采完4~5茬菇可結束生產。將菌床覆土鏟除,菌糠清理出棚室外,分塊、曬干、粉碎、防濕防潮保存備用。將棚膜揭去,畦床上撒一層石灰粉,太陽下曬30d,5月底封棚。栽培草菇前30~40d制備栽培種,菌種制備方法與雞腿菇菌種制作基本相同。
2.2.2栽培料配備將稻草或麥秸切小段后用3%石灰水浸泡5~8d,瀝干后與雞腿菇菌糠混合,輔以麩皮等營養源。其比例為:①稻草(或麥秸)33%,菌糠50%,麩皮10%,復合肥1%、石膏1%,石灰5%;②菌糖42%,棉子殼40%,玉米粉10%,過磷酸鈣1%,尿素1%,石膏1%,石灰5%。
2.2.3堆制發酵各種料物均勻混合后,加水拌勻,料水比為1∶1.4∶~1.5。制堆、發酵,3d后料溫升至65℃以上時保持12h,翻堆,以后每2天翻堆一次,第二次翻堆時噴0.5%多菌靈、3%石灰水調節水分(68%)和PH值(9~10)。7~8d后即可充分發酵。散堆降溫,準備接種。
2.2.4接種覆土栽培料入棚前3d將菌棚及畦床進行常規消毒處理。發酵料散堆后溫度降至35℃~-40℃后即可入棚平鋪于畦床(長寬深10m×2m×0.20m)內,先鋪15cm厚栽培料,然后用適齡草菇栽培種(用量5%)與發酵料均勻混合,續鋪5~7cm,平鋪完后于上層均勻撒一層菌種(用量約3%~5%)。撒種后覆一層2~3cm厚的肥土(肥土制備方法與雞腿菇肥土制備相同)。
2.2.5播種后管理草菇屬高溫型菌類。初期棚室內溫度32℃~35℃、空氣相對濕度70%~80%條件下,暗光發菌。中間注意噴水、通風換氣等精細管理。接種后7~9d為菌絲生理成熟階段,給以散射光,室溫控制在28℃~32℃、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0%。8~10d后有原基出現,以后進入子實體分化階段,此期棚室控溫28℃~35℃,空氣相對濕度90%~95%。各時期均應注意水、溫度、濕度、光、空氣等的合理調控。
2.2.6采收、接種15d后草菇菌蓋尚未開傘、直徑3~6cm時及時分級分批采收。采收一潮菇后,進行床面清理、補水、補營養等管理,準備下潮菇生產。
2.2.7病蟲害防治草菇病蟲害發生與防治與雞腿菇病蟲害發生與防治基本類同。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