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牛、馬肌肉、關節風濕痹癥和閃跌扭傷在貴州銅仁地區及毗鄰湖南湘西地區較為常見。因氣候、勞役的不同,風濕痹癥多在深秋、冬季和初春發生。而閃跌扭傷牛多見于開春犁田打耙之時,馬主要用來拉車,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本病病變多在運動部位(前、后肢,腰部)造成不同程度跛行,影響使役,重者失去勞役能力;防治較為麻煩,特別是慢性患畜的治療花費多,見效慢。筆者及同事自1985年以來,采用水針療法治療該病,先后治愈79例閃跌扭傷及68例風濕痹癥,經過數年的臨床實踐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與同行探討。
1穴位的選取
采取“循經取穴”的方法,根據患病性質、部位選取主要位于患病部或附近的經絡屬穴。(1)肩、肘關節部閃扭傷。主穴:搶風、沖天;配穴:肘部配肘俞、前三里,肩胛部配膊中、天宗、肺攀。(2)腕關節部閃扭傷。主穴:搶風;配穴:膝眼、阿是穴。(3)指關節部閃扭傷。主穴:纏腕;配穴:前肢配搶風,后肢配陽陵泉。(4)薦髂關節部閃扭傷。主穴:腎俞;配穴:腎角、腎棚、巴山。(5)髖關節部閃扭傷。主穴:大胯、環后;配穴:小胯、汗溝。(6)膝、跗關節部閃扭傷。主穴:陽陵泉、后通膊;配穴:膝部配掠草、豐隆,跗部配阿是穴。(7)前肢風濕。主穴:搶風、沖天;配穴:膊中、天宗、肘俞。(8)后肢風濕。主穴:大跨、環跳;配穴:小胯、環后、陽陵泉、汗溝。(9)腰、背部風濕。主穴:腎俞、腰中;配穴:腎角、腎棚。(10)頸、肩部風濕。主穴:阿是穴;配穴:肩井、膊欄。
2藥物的選用及配伍
根據消炎、鎮痛、抗風濕的原則選取藥物。
2.1閃跌扭傷配方1:青霉素40~80萬u,1%~2%奴夫卡因20~40ml,醋酸氫化可的松注射液50~125mg(也可用強的松龍50~125mg)混合溶解后供1次注射1~3穴。混合時先用少量滅菌注射用水將青霉素稀釋后再加入他藥。配方2:復方草珊瑚注射液(純中藥制劑主要成分為草珊瑚、虎杖等,貴州省銅仁地區民族獸藥廠生產,具有消炎止痛,舒筋活血等功效。)10~30nd,供1~3穴注射。
2.2風濕痹癥配方1:青霉素80~120萬u,30%安乃近注射液10~30ml,醋酸氫化可的松注射液(或強的松龍)125~250mg,注射用水5~10ml,混合溶解后供1次注射1~3穴。配方2:復方草珊瑚注射液10~30ml,供1~3穴注射。
3操作方法
取穴:每次取一個主穴,根椐病變范圍大小不同取1~2個配穴,或單用主穴。以在病變部位內或周圍或稍上方取穴為好,每次每穴注射10~20m1。在取纏腕、膝眼穴時,可先針刺放出雞蛋清樣滑液后再將藥物注入關節腔內。各穴進針方向和深度與白針相同,進針后可來回緩慢提插幾次讓其產生針感后再注入藥物,隔1~2天用藥1次,注射時常規消毒。在用復方草珊瑚注射液時不能作關節腔內注射。
4療效觀察
自1985~2002年來,收集在銅仁農校門診和出診外地治療的82例閃跌扭傷和70例風濕痹癥病例,包括水牛、黃牛、馬屬動物。經過問診和詳細檢查,癥狀均較為明顯。閃跌扭傷均為急性、亞急性病例,均有犁田打耙、山坡放牧時奔跑跌倒、拉車行走過急、上下坡時滑行、滑倒或翻車、踏空等而突然發生跛行的病史。而將無明顯的致傷史或受傷后時間較長超過1年以上,病情隨氣候、使役情況時好時壞,反復發作,以及有對稱性、肌肉僵硬等判為風濕痹癥。在82例閃跌扭傷病畜中治愈79例,有26例用復方草珊瑚注射液治療,其中4例同時肌注青霉素。70例風濕痹癥治愈68例,有47例為復方草珊瑚注射液治療,其中3例同時肌注青霉素。
5病例介紹
病例1:1991年6月中旬,銅仁川硐一匹馬拉磚時因下雨路滑跌倒而跛行,于翌日前來我校就診。檢查:該馬7歲多,性情較猛,跛行嚴重。行走時點頭,右前肢不敢落地,拘攣小心,球節腫大,觸診發熱,有痛感。診斷:右前肢系關節部閃扭傷。治療:纏腕穴針刺流出雞蛋清樣液后取閃跌扭傷配方1用20ml一次注入,一次即愈。
病例2:銅仁清水塘一匹公馬于1992年5月拉車時,上坡奔跑過急而滑致跛,前來我校就診。檢查;右后肢行走拖拉,膝部觸診時有痛疼反應,其他正常。診斷:膝部扭傷。治療:閃跌扭傷配方1用30ml一次注入主穴陽陵泉20ml,配穴掠草10ml一次即愈。
病例3:1995年6月底,銅仁燈塔村一拉車馬,主訴:馬近幾月來,后肢行走無力,特別在拉車時嚴重,在當地治療不見好轉,特前來求診。檢查:馬體形高大,兩后肢提舉困難,邁步僵硬,膝、跗關節輕度腫脹,觸壓腰薦部板硬,反應遲鈍。診斷:腰薦部及兩后肢風濕癥。治療:風濕配方2用30ml,第一次于兩腎俞穴各注入10ml,兩陽陵泉穴各注入5ml;隔日于兩大胯穴各注入10ml,兩環后穴各注入5ml。如此交替進行,隔日1次,共4次痊愈。
病例4:1996年3月,湖南風凰啊啦鎮一成年黃牛,走路跛行,不愿行走站立,強迫行走時兩前肢邁步伸展困難,觸診兩肩臂部時表現敏感疼痛。主訴:天氣寒冷陰雨潮濕季節病情重,天氣暖和后逐漸好轉,每天下午病輕。診斷:兩肩臂部風濕痹癥。治療:風濕配方2,第1次于兩搶風穴各注入10ml,兩肩井穴各注入5ml;隔日于兩沖天穴各注入10m1,左右阿是穴各注入5ml,如此交替進行,隔日1次,共3次痊愈。
6討論分析
水針療法又稱“穴位注射”,是以中獸醫學中“經絡”、“穴位”的治病作用和現代獸醫學的治療方法相結合,把通常供肌注、靜注治療本病的消炎鎮痛、舒筋活血的藥物注射到一定的“穴位”中,以發揮“經穴”和藥物作用的雙重治療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穴注”的治病作用是以經絡體系為理論基礎的,在中獸醫學中認為經絡是畜體內臟與內臟、內臟與體表、體表與體表之間的聯系通道,營衛氣血要通過經絡才能運行周身。只有經絡通暢,氣血運行無阻,畜體才能免于疾病。而牛、馬風濕痹癥、閃跌扭傷多為患部經絡受損,使其氣血運行受阻,致使患部血瘀氣滯而為痛、為跛,即現代獸醫學的局部組織病變產生的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機能障礙而造成跛行。“穴注”治療作用之一就是“針以開導之”,“通其經脈”、“調其氣血”而達到“通則不痛”,“不痛則不跛”的目的。藥物穴注后滯留于穴中所產生的“針感”比白針刺激強大和持久,作用相應增強,同時還能起到藥物的治療作用,能對抗致痛、致炎介質的形成和作用,改善患區神經的興奮狀態,改善患區血液循環、組織代謝和消除炎癥等。所以穴注發揮了中西獸醫的各自之所長。
本療法對各種風濕痹癥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對慢性風濕的的治療次數較多。對風濕同時伴有其他病變時,則不能單靠此法,須配用其它措施。對個別嚴重的病畜也可配合中藥、輸液等。所治的閃跌扭傷均為急性、亞急性患畜,因考慮到慢性閃跌扭傷患畜時間長后可能轉入其他性質的病變如風濕、骨關節病等而未收入本文病例中。
本療法是一種見效快,用途廣,療程短,效果確切,使用方便,適用于門診、出診的中西獸醫相結合的治療方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