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引起孕牛流產的病因有很多,如實質性病變、內分泌紊亂、泌乳過度、孕期營養不良、年齡過大、高溫逆境、懷孕后誤配、遺傳性疾病及染色體畸變等。但臨床上最多見的還是因微生物感染而導致的流產,這類流產癥狀復雜,不易確診。為了便于針對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這里將引起孕牛流產且易被忽視的傳染性疾病擇要綜述如下。
1布氏桿菌病
病原體為牛型布魯氏菌,也叫流產布氏桿菌。
1.1癥狀特征布氏桿菌可以在數日內侵入附近的淋巴結內,由此進入血液中引發菌血癥,導致體溫升高;在牛體免疫機制的影響下,菌血癥可以自動消失,經過長短不等的間歇期后,細菌反彈,又可再度發生菌血癥。因此,母牛感染布氏桿菌后的主要表現是弛張熱,但在臨床上常常會被忽略。有些患?赡艹霈F非化膿性滑膜炎,表現為關節腫痛、持續高溫,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1.2流產特征孕牛流產前數日乳房腫大,流出類似初乳性質的乳汁;陰唇腫脹,薦部與脅部下陷;用開膣器打開陰道,可觀察到陰道黏膜上有小米粒大的紅色結節,陰道內有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流產時,胎水一般比較清,但有時混濁并含有膿樣絮片。流產后常發生胎衣滯留,會在1~2周內從陰門內排出污灰色或棕紅色、氣味惡臭的分泌物?砂l生于懷孕期的任何時期,但在懷孕后第5個月至第8個月最多見。流產有一定的規律性,初次流產時,流產率高達30%~50%,甚至80%以上,隨后病情緩和。流產后的母牛經過2~7周的康復后,可以再次懷孕。
1.3病變特征胎衣呈黃色膠凍樣浸潤,表面覆蓋糠麩樣纖維素性絮片和膿汁;有的胎衣增厚,表面散布出血點。絨毛葉貧血呈黃色,有的覆蓋灰色、黃綠色纖維絮片,有的覆蓋脂肪樣滲出物。胎兒皮下呈出血性漿液性浸潤,臍帶肥厚,淋巴結、脾臟腫大,表面有壞死灶,肺內有散在的炎性病灶,真胃內有淡黃色或白色黏液,胃腸道、膀胱漿膜下有點狀或線狀出血。子宮黏膜和絨毛膜之間存在淡灰色污穢不潔的滲出物和膿塊,絨毛膜上有大量出血點。
1.4藥敏特征布氏桿菌對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四環素等抗生素敏感。病畜用以上藥物可以治愈。
2沙門氏菌病
牛的沙門氏菌病主要由鼠傷寒沙門氏菌和都柏林沙門氏菌感染引起,其它沙門氏菌引起的感染很少見。
2.1癥狀特征沙門氏菌在牛腸道內生長繁殖釋放出的有毒物質,能夠刺激腸道黏膜,使腸管蠕動增強,導致上皮細胞發炎、壞死,腸道血管出血。臨床上常見的癥狀是高熱(40℃~42℃),食欲廢絕,呼吸困難,劇烈腹痛,嚴重腹瀉,糞便水樣、惡臭,糞內含有血塊、纖維素碎片。
2.2流產特征因患沙門氏菌引起的母牛流產,多發生于懷孕的第4個月至第9個月,常見于第6個月。流產后常見胎衣滯留,并出現子宮炎、乳房炎、關節炎、肺炎等繼發癥狀。
2.3病變特征病牛真胃及小腸內有彌漫性炎癥,腸黏膜潮紅、出血、脫落,小腸末端、回盲口、盲腸、結腸等處覆蓋有干酪樣壞死物,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出血,脾臟明顯腫大,肺內有炎區,肺尖葉、心葉有大范圍的實質病變,肝臟顏色變淡,膽汁濃稠、渾濁。
2.4藥敏特征病畜可以使用金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鏈霉素、磺胺增效劑及磺胺藥物配合治療,能取得一定療效。
3衣原體感染
病原體是衣原體屬中的鸚鵡熱衣原體。
3.1癥狀特征精神沉郁,高熱,呼吸困難,咳嗽,鼻流黏液;有時表現腦脊髓炎癥狀,如:共濟失調,流涎,腹瀉等。流產后多伴有乳房炎、子宮內膜炎。
3.2流產特征多集中在第6個月至第9個月,個別牛發生于懷孕的第4個月至第6個月。一般只發生一次。
3.3病變特征流產后的胎兒呈血紅色,皮下水腫,胸水呈淡紅色;胎盤黃褐色,子葉壞死,絨毛水腫呈膠凍樣。
3.4藥敏特征衣原體對四環素類藥物敏感,早期感染的病畜可以使用四環素治療,紅霉素也有一定療效。
4棒狀桿菌病
牛棒狀桿菌病分為化膿棒狀桿菌病和腎棒狀桿菌病兩種。
4.1癥狀特征經傷口感染,往往先出現傷口化膿、破潰,流出綠色濃稠的膿汁,潰瘍灶邊緣不整齊,底部呈灰白色或黃色。化膿棒狀桿菌感染后,可引起化膿性肺炎、多發性淋巴結炎、子宮內膜炎等,發生子宮內膜炎后最容易引起流產。流產后也伴有胎衣滯留,甚至出現嚴重的子宮內膜炎、乳房炎和嗜睡癥狀,直腸檢查可見輸卵管發炎或粘連。腎棒狀桿菌病主要侵害腎臟,臨床特征為血尿。排血尿之前多有發熱、食欲減退、頻頻排尿、尿液渾濁等癥狀。后期病牛呈現貧血、消瘦,最終因衰弱致死。
4.2流產特征棒狀桿菌感染引起的母牛流產可發生于母牛懷孕的各個時期。流產前表現明顯的子宮內膜炎或腎炎癥狀,流產后多會發生胎衣滯留。
4.3病變特征化膿棒狀桿菌可引起牛的多發性炎癥和皮下膿腫;腎棒狀桿菌主要引起腎臟嚴重腫大,表面有灰黃色壞死灶和化膿灶,腎盂增大,腎乳頭壞死。除此以外,膀胱壁增厚,內有纖維素沉著和膿汁、脫落的壞死組織;輸尿管擴張、肥厚,混有膿汁或壞死灶。
4.4藥敏特征病原體對青霉素敏感,可以使用青霉素和廣譜抗生素治療,效果良好,但治愈后常會復發。
5李氏桿菌病
病原體是單核細胞增多李氏桿菌,主要是I型和4b型。
5.1癥狀特征多為散發。病初體溫稍有升高,不久即出現神經癥狀,嗜睡,不聽使喚,單側顏面神經麻痹,攝食吞咽困難,下唇下垂,口流涎,耳朵下垂,眼睛半閉,頭頸彎向對側,不停歇地做圓周運動,有時一直向前走,遇到障礙物后也不知后退或掉轉方向,而是停步將頭抵于障礙物上。1~2周后全身衰竭,倒臥于一側,無法翻身,人為強行給予翻身后,又很快自動反轉過來,神志昏迷,四肢做游泳狀劃動,最終會因衰竭而死。
5.2流產特征多發生于懷孕的第5個月至第8個月,流產后胎衣滯留,出現子宮炎。
5.3病變特征子宮內膜充血,以至廣泛性壞死,剖檢可見腦膜充血、水腫,腦干變軟,有小膿灶;因敗血癥死亡的病牛,除敗血癥變化外,尚見肝臟壞死。胎盤子葉常見出血、壞死。
5.4藥敏特征李氏桿菌對青霉素、鏈霉素、磺胺嘧啶鈉、長效磺胺比較敏感,治療效果理想。
6病毒性腹瀉
由披蓋病毒科瘟病毒屬的黏膜病毒引起,又叫病毒性腹瀉-黏膜病。
6.1癥狀特征該病常年均可發生,但冬春季節多發。病牛體溫升高達40℃~42℃,可持續2~3天,流鼻涕,咳嗽,口腔、鼻、唇、乳頭潰瘍,流涎,呼出的氣體惡臭,蹄冠和趾間糜爛、潰瘍、跛行。主要特征是腹瀉:慢性病例出現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瀉,急性者呈現不可遏止的腹瀉,糞便水樣、惡臭、混有氣泡,后期排出的糞便混有血液、纖維蛋白、黏膜碎片等,在1~3周內死亡。呈隱性感染的病牛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臨床感染率卻比較高,如云南楚雄洲2002年牛病毒性腹瀉的血清學陽性檢出率,水牛為16.0%,黃牛達18.1%。
6.2流產特征發生于懷孕的每個時期。慢性患牛,在妊娠期前4個月,可經胎盤垂直感染胎兒,造成持續感染。孕牛有時會產出有先天性缺陷的犢牛,犢牛多因發育不良呈現出輕重不同的共濟失調。
6.3病變特征主要是鼻鏡、齒齦、上腭、舌面、食道、胃黏膜呈現水腫或糜爛,嚴重病例口腔內就象被煮過一樣,真胃幽門出血、水腫、潰瘍或壞死,小腸特別是空腸和回腸黏膜有卡他性、壞死性炎癥,蹄冠和趾間糜爛、潰瘍。其中,食管糜爛最為典型,也具有診斷意義:爛斑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沿縱褶呈縱行直線形排列。
6.4藥敏特征各種抗生素和抗菌藥物均無效,使用抗生素和磺胺藥物只能減少繼發感染。臨床上應用抗病毒藥金剛烷胺、甲金剛烷胺有一定療效。
7彎曲桿菌病
病原體為牛胎兒彎曲桿菌。
7.1癥狀特征一般多發生于冬季,主要表現腹瀉,又叫“冬痢”。彎曲桿菌主要存在于母牛的生殖道、胎盤、流產后的胎兒組織中。母牛可經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感染。病菌在10~14天后可侵入子宮、輸卵管內,在其中繁殖,引起子宮和輸卵管的炎癥。病初陰道呈卡他性炎癥,黏膜發紅、黏液分泌量增加,可持續3~4個月,黏液有時較為清澈,有時則比較渾濁。
7.2流產特征母牛生殖道的惡性變化可導致胚胎早期死亡并可能被母體吸收,從而使母牛不斷發情并接受交配,有的于感染后第2個情期即可受孕,有的卻經過8~12個月仍然不能受孕,大多數母?捎诟腥竞蟮6個月再次交配受孕。
若母牛腹內的胎兒死亡較遲,則會發生流產。流產多發生于懷孕后的第5~6個月,流產率為5%~20%。早期流產的胎衣可自行排出,5個月以后流產的大多會出現胎衣滯留現象。
7.3病變特征母體子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陰道檢查可見黏膜潮紅、黏液增多,有時炎癥可波及陰道。以胎盤嚴重瘀血、水腫、出血為顯著特征。胎兒皮下組織廣泛性膠樣浸潤,胸水、腹水增多,多數臟器表面及心包有纖維素性物粘連,肝臟濁腫、硬固,表面有淡黃色偽膜,有的肝臟有壞死灶,肺水腫。
7.4藥敏特征病原體對鏈霉素、四環素類抗生素、紅霉素等敏感,對桿菌肽、多粘菌素、新生霉素等有抵抗力。臨床上使用紅霉素、四環素、慶大霉素、復方新諾明、黃連素、呋喃唑酮等藥物可以治愈。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