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犢牛病毒性腹瀉又稱黏膜病。該病毒是黃病毒科,瘟病毒屬成員。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是養牛較發達國家。1980年以來,我國從西德、丹麥、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十多個國家引進奶牛、種牛,將本病引入我國。牛、羊、鹿、豬均可感染本病。患病動物和帶毒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帶毒量較高。康復牛可帶毒6個月。該病直接或間接均可傳播,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過胎盤感染。
新疫區急性病例較多,發病率5%,死亡率高達90%~100%,發病牛以4月齡~18月齡居多。老疫區急性病例少,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而隱性感染率達50%以上。冬末和春季發病率較高。臨床癥狀:潛伏期7天~14天,多數呈隱性感染。分急性和慢性兩種表現。
急性病牛突然發病,體溫升高達40℃~42℃,持續4天~7天,隨后下降,有的出現第二次體溫升高。隨體溫升高,白細胞減少,持續1天~6天,繼而白細胞數量又會增多,有的會發生二次減少。病畜表現精神沉郁,厭食,鼻眼有漿液性分泌物,2天~3天內可能有鼻鏡和口腔黏膜表面潰爛,舌表面上皮壞死,流涎增多,呼氣惡臭。通常在口內損傷之后發生嚴重腹瀉,開始水瀉,后帶有黏液和血液。有些病牛出現蹄葉炎皮膚潰爛壞死,從而導致踱行。通常1周~2周死亡,少數病例可拖延一個月。
慢性病例很少有發熱癥狀,體溫出現輕微波動。主要表現鼻鏡潰爛,甚至連成一片,眼常有分泌物;口腔少有糜爛,但門齒齒齦通常發紅;具有明顯的踱行;腹瀉出現不定。多數病例死于2個月~6個月內。
剖檢病變剖檢尸體消瘦,脫水;皮下組織充血,鼻腔黏膜潮紅,充血,肺炎;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尤以腸道變化最嚴重;真胃彌漫性出血,水腫,有小的潰瘍;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增大為棗樣;小腸黏膜彌漫性充血,出血;盲腸和結腸黏膜充血,出血,有的潰瘍;心內外膜出血;腦膜充血,腦膜下積聚著大量水腫液。
防治無特效療法。對體溫升高病牛曾用抗生素,補糖、補水、補堿等治療,終以死亡結束。因此,預防是關鍵。(一)無病牛場,應加強獸醫防治制度:①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凡欲引進奶牛時,不從疫病區購牛;應首先對新購牛進行血清中和試驗,陰性者,再進入場內。嚴禁將病牛引入場內。②公牛及其精液能將本病傳播,故應加強公牛檢疫,不使用有病公牛的精液。定期對全群牛進行血清學檢查,以便及時掌握本病在牛群中流行狀況。如發現有少數牛抗體陽性出現時,應將其淘汰,以防病情擴大。③病牛場與健牛場堅決隔離,嚴禁病場人員進入,防止將病帶入。(二)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應用收斂止瀉強心補液可縮短恢復期,減少損失。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可減少繼發感染,減少死亡。發病牛及時隔離,可使用以下方法對癥治療:①痢倍靈(牛羊三效)肌注;②舒它林(強效頭孢)+五毒通滅+碳酸氫鈉靜注。③本病高發區可接種疫苗預防本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