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本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在家畜中,牛、羊、豬最常發生,且可由牛、羊、豬傳染于人和其他家畜。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引起流產、不育和各種組織的局部病灶。
1、病原及流行病學布魯氏菌屬有6個種,相互間各有些差別。習慣上稱馬耳他布魯氏菌為羊布魯氏菌,流產布魯氏菌為牛布魯氏菌。各個種與生物質型菌株之間,形態及染色特性等方面無明顯差別。流產布魯氏菌主要宿主是牛;而羊、馬耳他布魯氏菌,主要宿主是山羊和綿羊,可以由羊傳入牛群,也可由牛傳播于牛;豬布魯氏菌主要宿主是豬,而對其他動物也同于流產布魯氏菌。綿羊布魯氏菌主要引起公綿羊附睪炎,也可侵犯孕母綿羊導致胎盤壞死,而對未孕母綿羊則常是一過性。本病的傳染源是病畜及帶菌動物(包括野生動物)。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流產后陰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布魯氏菌。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消化道,即通過污染的飼料與飲水而感染。但經皮膚感染也有一定重要性,吸血昆蟲可以傳播本病。動物的易感性似是隨性成熟年齡接近而增高,疫區內大多數初產牛流產,再配種后則能正常分娩,但也有連續幾胎流產者。性別對易感性并無顯著差別,但公牛似有一些抵抗力。
2、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1)癥狀潛伏期2周至6個月。母牛最顯著的癥狀是流產。流產可以發生在妊娠的任何時期,最常發生在第6至8個月。胎衣滯留,特別是妊娠晚期流產者。產后常繼續排出污灰色或棕紅色分泌液,有時惡臭,分泌液遲至1~2周后消失。(2)病變胎衣呈黃色膠凍樣浸潤,有些部位覆有纖維蛋白絮片和膿液,有的增厚而雜有出血點。絨毛葉部分或全部貧血呈蒼黃色,或覆有灰色或黃綠色纖維蛋白或膿液絮片或覆有脂肪狀滲出物。胎兒胃特別是第四胃中有淡黃色或白色黏液絮狀物。漿膜腔有微紅色液體,腔壁上可能覆有纖維蛋白凝塊。皮下呈出血性漿液性浸潤。淋巴結、脾臟和肝臟有程度不等的腫脹,有的散有炎性壞死灶。臍帶常呈漿液性浸潤、肥厚。胎兒和新生犢可能見有肺炎病灶。公牛生殖器官精囊內可能有出血點和壞死灶,睪丸和附睪可能有炎性壞死灶和化膿灶。
3、診斷及鑒別診斷流行病學資料、流產、胎兒胎衣的病理損害、胎衣滯留以及不育等都有助于布魯氏菌病的診斷,但確認只有通過實驗診斷才能得出結果。布魯氏菌病實驗診斷,除流產材料的細菌學檢查外,主要是血清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布魯氏菌病的明顯的癥狀是流產,須與發生相同癥狀的疾病鑒別,如彎桿菌病、胎毛滴蟲病、鉤端螺旋體病、乙型腦炎、衣原體病以及弓形體病等都可能發生流產,鑒別的主要關鍵是病原體的檢出及特異抗體的證明。
4、防制措施應當著重體現“預防為主”的原則。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本病的傳入的最好辦法是自繁自養,必須引進種畜或補充畜群時,要嚴格執行檢疫。即將牲畜隔離飼養兩個月,同時進行布魯氏菌病的檢查,全群兩次免疫生物學檢查陰性者,才可以與原有牲畜接觸。清凈的畜群,還應定其檢疫(至少一年一次),一經發現,即應淘汰。畜群中如果發現流產,除隔離流產畜和消毒環境及流產胎兒、胎衣外,應盡快做出診斷。確認為布氏菌病或在畜群檢疫中發現本病,均應采取措施,將其消滅。消滅布魯氏菌病的措施是檢疫、隔離、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培養健康畜群及主動免疫接種。通過免疫生物學檢查方法在畜群中反復進行檢查淘汰(屠宰),以清凈畜群。也可將查出的陽性畜隔離飼養,繼續利用,陰性者做為假定健康畜繼續觀察檢疫,經1年以上無陽性者出現(初期1個月檢查1次,2~3次后,可6個月檢查1次),且已正常分娩,即可認為是無病牛群。疫苗接種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在消滅布魯氏菌病過程中,要做好消毒工作,以切斷傳播途徑。如流產胎兒胎衣、病畜分泌物、糞、尿及其污染的環境、廄舍、用具、運輸工具等均應消毒。疫區的生皮、羊毛等畜產品及飼草、飼料等也應進行消毒或放置2個月以上才得利用。布魯氏菌是兼性細胞內寄生菌,致使化療藥劑不易生效。
5、公共衛生人類布魯氏菌病的臨診表現多樣,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急性和亞急性有菌血癥,主要表現體溫呈波型熱、寒戰、盜汗、全身不適、關節炎、神經痛、肝脾腫大以及睪丸炎、附睪炎等,孕婦可能流產。人類布魯氏菌病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驗進行診斷。為了預防本病,首先要注意職業性感染。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